中国现代会计之父
——著名会计学家 潘序伦
一十年代校友
潘序伦(1893年—1985年),宜兴丁蜀镇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圣约翰大学文学学士、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博士,著名会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会计界一代宗师,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曾一度担任浦东中学校董,负责审计学校经费事宜,经常出席校董会议,与校董们共商学校大计。
幡然醒悟,专注学业
潘序伦12岁前读私垫,后入蜀山小学,毕业后,考进上海浦东中学,经常考第一名,颇得校长黄炎培的赏识。当他15岁将要毕业前夕,因抗议某教师而举行的交白卷风潮,被开除学籍。之后,转入常州府中学堂,毕业后,进南京政法大学,不到两年,学校因故被勒令停办。不久,他考进了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无线电收发班,毕业后被分派到海军某舰上任准尉无线电收发报员,可他无意久留,退出军籍,辞去职务。后来,曾到南京造币厂当过翻译员,又回到家乡做中小学教员,后来幡然醒悟,决意出国留学。
潘序伦向曾任浦东中学校长的黄炎培先生求助,黄炎培将他推荐给圣约翰大学做旁听生。潘序伦成为全校最勤奋的学生,不久,他的成绩便跃居前两名,直接升为大学四年级的正式生,开了圣约翰大学的先例。毕业考试时,潘序伦的各科成绩均为全班之冠,并在全校英文作文比赛中获得惟一的一块金质奖章。1921年夏,潘序伦获圣约翰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之后,他被学校保送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踏上了圆梦之旅。
当时,中国赴美留学生大多数选学“银行货币”一科,因为中国银行业正值勃兴,毕业生可以谋取高薪。潘序伦却选择了比较冷门的会计学作为主攻方向。他认为,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很广的学科,中国日后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定会逐年增加。
在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院,潘序伦尽量选学有关会计的学科,如《成本会计》《银行会计》《政府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等。经过两年夜以继日的苦读,潘序伦顺利取得了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随后,潘序伦又到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为了博览群书,他把学校的图书馆作为自己的自修室,从早晨开馆到晚上闭馆,都在图书馆里度过,每天只带几块硬面包充饥。最终,他如期获得学位。
致力教育,献身会计
1924年春夏之交,潘序伦学成博士归国,被暨南大学聘为教授。看到国内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新式会计人才,1927年,潘序伦辞去了教授职务,开设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并编译出版会计丛书和创办会计学校。他从实践中深深感到开展会计师业务,首先要取信于社会,因之取《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句,将潘序伦会计事务所改名为立信会计事务所。
1927年,他先举办簿记训练班,因学生人数大增,为适应需要,后又创办了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立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
1930年12月,潘序伦任国民政府主计处筹委会委员,1931年3~7月任主计处主计官。
抗日战争时期,他离开上海到了重庆,并任教于重庆大学,又在重庆又设立了立信会计事务所和多种教学形式的立信会计学校。为了解决会计教材的供应,1941年秋与生活书店合作,创设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专门出版立信会计丛书和印制发行会计帐册报表。《立信会计丛书》到1956年为止,共编译出版200余种,后又编制了《苏联会计述要》、《国营会计概要》等著作。
抗战胜利后,潘序伦于1946年6月至1947年5月,任经济部常务次长,1947年5月受聘为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潘序伦为了培养高级会计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他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在重庆市区建造了立信大楼,分别办了两所专科学校。不仅如此,他还鼓励和支持外地的立信同人和校友在桂林、北京、天津、南京、广州、衡阳和香港等地都办起了各类不同形式的立信会计学。到1953年止,培养的学生已逾10万人,遍布全国各地,远达美、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办学的原则是严格要求,精心培养,自编自教,切合实际,边学边做,讲究实效,精打细算,勤俭办校,尊师爱生,团结友爱。
勤于事业,朴于生计
潘序伦自美国学成归国后,任教、著书收入额丰,捐助办学与发展会计事业不遗余力,1945年统战胜利后,由重庆回到上海,一时迁校没有地方,他捐出私宅五开间三层楼房一幢,继而又捐出美金万元,为学校建造了体育馆,而他自己日常生活,非常简朴,斗室中一床一几一柜,一桌四椅,别无他物,唯书成堆,此习惯一直至晚年未改。他经受了反右的灾难,也遭到文革的迫害和冲击,在平反之前,对人侃侃而谈的不是感慨,他唯一悬念和关怀的是如伺迅速培养出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会计人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政策,他得到文革期间被抄财物的赔偿款8万元,立即捐半数给刚建成的上海市会计学会作为事业经费,又捐赠给正在恢复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3.5万元作为奖学基金。
生活简朴,有一个冬日,潘序伦到一家高级饭店会见外宾,饭店里的暖气开得很足,他穿着棉袄,里面是补丁加补丁的衬衫,他怕脱了棉袄丢人,硬着头皮,汗流浃背,颇为狼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潘序伦积极推动恢复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立信会计学校,建了新校舍;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会计学会--上海会计学会和解放后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上海会计师事务所。重建了立信会计编译所,编译出版了《新编立信会计丛书》、《立信财经丛书》等30多种。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现今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生机勃勃。
以身作则,诚信立业
成立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后,潘序伦身先士卒,勤勉工作,他总是上午八时到办公室,某日上班后,见当天报载北方水灾,上海各界成立“黄河水灾委员会”,下有稽核一科拟请会计师担任,以示公开。潘打电话与其联系,并获得该职。
会计一生,潘氏最为看重“真诚”与“信用”两词,他曾自言:“我认为会计师的信誉很要紧,可以说是会计师业务的生命力……有个别会计师以造假账或出具不真实的证明书以迎合某些委托人的要求,来取得业务。我所是绝对不接受的,这样,当时看起来似乎是吃亏了,但日子一久,人们认为‘立信’是信得过的,是可靠的,反而会引来大批的业务。”
抗战期间,上海各界为马占山的东北义勇军募捐钱物,其时,社会上有谣言散播,称上海群众共募捐法币2000余万元,但东北方面只收到数十万元。潘序伦得悉后便找上门去,认真稽核了13个经筹单位的收支账目,并出具证明,公之于众。这样,指责和谣言便不攻自破。
这家名为“立信”的会计师事务所,便在中国的会计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在潘氏的一手操持下,它一跃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服务对象包括当时中国顶级的大企业,如荣氏企业、永安公司、南洋烟草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等。
随后,潘氏又开办了一所立信会计学校。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质量,潘序伦聘请黄炎培、马寅初、黎照寰、章乃器等专家学者来立信任教。
1940年12月,经济学家马寅初因抨击当局而被关押,获释后,潘序伦便邀马寅初到立信上课。当局得知后,警告潘序伦。但他一笑置之。对这件事,马寅初非常感谢,他曾对人说:“潘序伦对开拓中国新式会计有功,不要说来教书,就是要我替他倒夜壶,我也愿意。”
在一次学校大会上,时任民国教育部长的陈立夫受邀前来,他看轻会计事业,大谈军工与科学,潘氏按捺不住性子,顶撞道:“国家好比一架飞机,一翼是军工科技,一翼是财经会计,只有这样,国家才能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潘氏感召下,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大多勤奋苦学,成绩优良,得到工作单位普遍好评。学校信誉日隆。有一组数据显示,到1953年止,立信培养的毕业生已逾10万人,遍布全国各地,远达美、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革新会计,教育救国
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中国,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用毛笔书写的那种上支下收,科目颇为简略的中式簿记,已不适应日趋繁复的财务活动,会计革新在当时已势在必行。因此,潘序伦先生引入借贷式复式记账法,开始了教育救国的思想与实践。
谈起潘序伦,暨南大学会计系党委书记罗其安副教授感慨颇深。他说,潘序伦先生是暨南大学会计系的开山祖师爷,1925年在上海创办,暨南大学也成了我国最早设立会计专业的学校之一。在暨南任职之初,序伦先生即提出洋洋万言的《改进商科大学、旧制高中计划书》,建议增设预科,分设学系,增设课程,这一计划经校务会议通过后实施,在当时国内尚属首创。
诚信为本,创立训条
由于当时会计行业急需人才,潘序伦先生在1927年自行创办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
1928年,他取《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后又引申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并将其作为办理各项会计事业的训条,要求立信会计同仁共勉。
从此以后,潘序伦设立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立信会计编译社,印行的《立信会计丛书》无不拥有“立信”二字,诚信成为了他为人处事的首要原则。据说当时全国各地的立信学校都有这么一条校规:考试作弊者一律开除学籍。
人格魅力,广为传颂
潘序伦先生与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之间还有一段佳话。1942年,马寅初因与当时的国民政府观点不一致,当局下令禁止任何院校聘他任教。而身为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校长的潘序伦,毅然礼聘马寅初为重庆北碚分校教授,并请马寅初全家迁居校内。教育部获悉此事,
长期以来,这两位学术界名宿常常书信往来,生活上互相关照、学术上砥砺切磋,传为一时佳话。
崇高精神,学界泰斗
走进暨南大学校友楼,一幅潘序伦先生的照片顿时映入眼帘,“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训条警句也就成为了当中最为醒目的标志。“诚信是会计之本”这是暨南大学会计系学生上课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会计系每一位新生入学时必须要上的第一堂课。
潘序伦在患病期间,曾邀请浦东中学校长晤谈,对母校殷殷关切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