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浦东中学 >>校友风采
董纯才
发布时间:2013-01-23 15:23:48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0

著名教育家——董纯才

    董纯才(190535—1990522日),湖北大冶人,1924年毕业于浦东中学,先后就读于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光华大学等。我国教育战线的优秀领导者,科普事业的杰出开拓者,著名科普作家、翻译家与教育家曾担任东北教育学院(现沈阳师范大学)院长,长期担任教育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顾问,兼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教育行政学院院长等  

董纯才曾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原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一届理事长、第二届名誉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委员、《教育卷》主编,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审查委员会副主任。

董纯才不但是一位教育家,而且是中国科普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董纯才创作200多万字的科普作品,又最早把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是我国最杰出的第一代科普作家之一;董纯才很早就倡导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科普作品,明确指出要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是我国科普理论探索的一位先行者。

一、科普事业的开拓者

1931年,陶行知开展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科普活动,这就是著名的"科学下嫁运动"。在筹备期间,陶行知特地把董纯才招至麾下,一同筹划。经过短时间的准备,成立了自然科学园,科学下嫁运动正式启动。自然科学园开办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编写出版发行100种《儿童科学丝书》,开展儿童科普工作。董纯才当年撰写了《苍蝇与瘟疫》、《水族相养器》、《螳螂生活观察》、《鸟类迎宾馆》、《蚯蚓》等6册。第二年,即1932年,科学下嫁运动的规模和影响逐渐增大。这一年董纯才接着撰写了儿童科学丛书10册。在以后的几年中,董纯才在编写农民知识课本的同时,还创作了《动物大观》、《植物大观》、《科学新知》、《自然研究》等儿童科普读物几十种。
    1932年,在陶行知的倡议下,用陶行知、董纯才等几个人的稿费创办了"儿童科学通讯学校",这是一种函授性质的科普学校,其招生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其次是小学教师。通讯学校的讲义靠自编。董纯才负责生理卫生知识讲义的编写,完成《儿童生物活页指导》3期。董纯才为科学下嫁运动的开展所做出的贡献是相当大的。
    二、著名的翻译家
    伊林是一位世界级的科普作家,董纯才翻译了伊林的作品《几点钟》、《不夜天》、《白纸黑字》、《十万个为什么》、《人和山》和《五年计划的故事》,不但达到信达雅,而且在这些作品的中国化方面匠心独运,成效显著。直到解放后,这6本书还多次再版。
    除此之外,董纯才还翻译了英国的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动物世界奇观》、《鸟类的胜利》及法布尔的《科学的故事》等多种科普作品。
    三、成果卓越的科普作家
    董纯才于1937年到达延安。在延安,董纯才从事党的教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开展的科学大众化运动中,他还结合当时抗战斗争的需要,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科普作品。比较著名的,20世纪30年代有《麝牛抗敌记》、《凤蝶外传》、《狐狸的敌事》等,40年代有《马兰纸》、《一碗生水的故事》、《人和鼠疫的战争》等,其代表作是《凤蝶外传》和《马兰纸》。董纯才在延安时创作的《马兰纸》等科学小品,受到边区干部群众的喜爱,得到毛泽东主席的好评。
    四、战略眼光的科普理论家
    董纯才不仅是一位成果卓著的科普作家,而且是一位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科普理论家,他是最早提出宣传科学精神的中国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延安科学大众化运动时期,董纯才为了推动边区科普创作的繁荣发展,撰写了题为《谈科学大众化》的科普论文。70年代末,他担任了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的第一任理事长,又发表了《为进一步繁荣科普创作而努力》、《从模仿到创作》、《关于科普创作的谈话》、《用文艺形式来普及科学知识》、《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科普作品》等一系列重要言论和文章。董纯才对科普创作的方向、内容、对象研究、指导思想、特点和要求、技巧、队伍培养和外部条件支持等,都做过相当深入的研究,有十分精辟的独到的见地。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宣传科学精神的问题(1983)、提倡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科普作品的问题(1984),运用文艺形式采写通俗科学读物的问题(194219811983)等几个方面。

198368日在中国科普作协举办的现实题材科学文艺征文颁奖大会上董纯才提出,把宣传科学精神列入科普内容。他指出:“科学文艺是科学和文学结合的产物,是科普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文艺的形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宣传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多年的实践和这次征文活动,都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明确地把科学精神包括在科普内容之内的提法,董纯才在我国是最早的。

董纯才在 1984119的中国科普作协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倡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科普作品。这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而提出的对科普创作的要求。董纯才在提出这一号召时,明确指出:一要写我国自己的科学技术的成就,从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创造到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都可以写;二是用民族的形式写作,这不仅是指用本民族的语言,更重要的是用我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文学体裁来创作。坚持中国特色,早是董老的一贯主张,早在1942年《谈科学大众化》一文中他就提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创作要求。
    1979年,董老担任中国科普作协领导后,反复强调科普创作中科学和文学的相合的必要性。他说:“科学的内容与文艺的形式相结合,它是最受群众欢迎的科普读物。”1981年在《模仿与创作》一文中董老写道:“为了使科普读物收到应有的效果,使群众喜爱阅读,我们应提倡多写科学文艺作品。写科学文艺读物,一是要有渊博的科学知识,二是要有文学的修养,要把科学和文艺相结合起来。”董纯才是一位深受科教界、出版界和广大读者尊敬的科普事业的先驱。

   198011月,董纯才曾写信给母校,信中这样写道:“浦东中学是我的母校,她在‘五四’运动前后是很负盛名的,教学水平很高。浦中曾经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具有反帝反封建精神。我就是1920年慕名到浦中求学的。作为一个老校友,我很可惜她一度曾被日寇所毁,解放后她又得到新生。”“在当前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四化而努力奋斗的形势下,希望你们按党的教育方针把学校办好;希望老师沿着又红又专的方向继续努力把学生教好,为高等院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希望同学们树雄心,立壮志,把自己锻炼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准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作出贡献。”

过了两年,董纯才还特地到母校与教师座谈,勖勉有加,并曾为母校题词。

潘序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