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地质学奠基人——董申保院士
董申保,出身在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董康为清朝末期进士,曾任北洋政府大理院院长、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上海法科大学校长、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董申保曾就读于上海东吴第二中学和上海浦东中学。1936年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4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46年考取公费留法生,194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转入克莱蒙非朗大学学习。
1951年2月学成回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副教授。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调入长春地质学院,次年任教授,历任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副主任、主任、院长助理、院长。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调回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1979~1983年任首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980~1984年任吉林省地质学会理事长,1979~1988年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以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78年他在中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87年其主编的《中国变质地质图》和《中国变质作用及其与地壳演化的关系》被评为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4年获第一届全国图书奖提名奖,1995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8年,以董申保为第一作者撰写的有关蓝闪石片岩带的著作,又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北京大学“蔡元培奖”。
董申保院士是中国变质地质学的主要奠基人,七十多年勤奋耕耘,在变质地质学领域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就,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使我国变质地质学研究从无到有,享誉国际,为我国的地质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恩师影响,勤于学业
大学期间,董申保当时除了学专业课外,还曾选修了不少数、理、化课程,特别是吴有训教授的普通物理、张文裕教授的物性论、饶毓泰教授的光学以及高崇熙教授的定量分析实验,使他学到了很多知识。他说:“恩师的严格要求给予我深刻的影响,他们不仅传授基础知识,并且以小喻大,兼及科学的严谨和思维方法。”专业课的学习,对他后来思考问题起到了较大作用。他从孙云铸、袁复礼、王恒升、冯景兰和米士(P.Misch,德)等老师处学到了他要想学的知识。他说:“不论是在课堂讲课,抑或是在野外篝火边的谈话,他们总是娓娓动听、孜孜不倦地把地质知识溶入于中国地质实际中,并通过各种学派分析和对比,使我们逐渐能悟出若干理论线索来。尽管当时云南交通条件恶劣,山路崎岖,行路艰难,经费又缺,但他们始终不辞劳累,跋山涉水带着我们跑遍了滇中的十多个县,滇池周围的山山水水都有着我们的足迹和汗水。正是他们培育了我们从事地质事业的决心,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奠定了通往地质理性认识的必由途径。”
确立方向,专注地质
1946年考取公费留法生(法国政府交换生),194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转入克莱蒙非朗大学学习。在J.Jung和M.Roques教授指导下,研究法国中部高原的变质岩系。法国中部高原是岩石学研究的发源地之一,很多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的开拓性和先驱工作都是从这里开始。在法国从事的两年研究工作,使他初步认识到自然界的地质作用的特殊性。他认为没有对一个典型地区的反复和全面细致的野外观察,光想走捷径、抄短路是不可能了解地质作用的基本法则的,同时若没有与地质作用相适应的物化原理为指导,辅以相应的实验技术方法的应用,地质作用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质朴的总体认识上,不可能由表及里去揭示其中的本质,使之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二者之间的联系,即在某一地质作用的控制下,如何用与之相适应的物理化学作用来解释其形成和演化过程,成为他后来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方向。
坚持科学,献身地质
董申保长期从事岩石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在岩浆岩石学和变质岩石学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他带领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师生对山东、辽宁、吉林及河北等地的前寒武纪变质岩区作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在这一基础上,他重点研究了辽东半岛的变质岩系和变质矿床,提出了变质建造和混合岩化成矿的理论。对开展我国变质岩区的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0年代中后期,世界上变质岩区编图工作发展迅速。欧洲和苏联等地区的变质图编制工作相继完成。
为填补我国这一空白,从1980年开始,董申保积极组织和领导了有全国22个省、自治区26个单位的2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加的中国变质地质图编制工作,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特别是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工作,使他深深地感到我国的地质作用具有其特色,不是国外的某些模式所能仿拟。所以他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了若干与国外不同的中国变质作用演化特点,于1985年完成了编图工作,1986年出版了《中国变质地质图(1∶400万)及其说明书》中英文版和《中国变质作用及其地壳演化的关系》等专著,论述了中国大陆形成与演化的历史。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组成的评审组认为,该成果“是建国以来全国变质岩研究工作的一次深入总结,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开创性”。国际变质带编图分会主席H.J.兹瓦特教授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图优于国际上同类图件的水平,中国变质地质图的编制将有助于推动世界变质作用的研究。
注重实践,严谨教学
董申保的治学思想着重于野外地质观察和实验、物理化学理论相结合,强调它们之间的动态变化,并认为没有大自然实验室的地质观察,就不可能用物理化学理论来解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应以地质观察为主,否则将一事无成。
董申保治学严谨,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坚持长期野外实地考察。仅在编制中国变质地质图期间(1980~1985年),他就踏遍了中国除西藏和台湾的所有省区,并观察研究了数以千计的岩石薄片。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把自己的最新认识和理论知识传授给基层同志,并经常把自己未发表的手稿毫不保留地提供给他们,引导他们总结和应用科研成果。
联大8年,影响一生
从1938年到1946年,董申保在西南联大呆了8年,“那是一段难忘的时光”。
董申保回忆,学生宿舍是茅草顶、土坯墙,30人一间;刚迁到昆明时,教学设备差,仪器也少,只能借用云南大学矿冶系的实验室进行矿物、岩石实习,仅有6台偏光显微镜,上课时学生轮流观察,一个学生只能看5分钟。教授的生活也并不比学生好多少,一家几口人住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薪水往往入不敷出,还要做一点私活贴补家用,比如闻一多刻印卖钱,梅贻琦的爱人做糕点上街卖等等。
“学习和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学生和老师关心的只是国家命运,并不考虑个人前途。”董申保说,“老师们言传身教,全心全力地培养学生。”
师徒如父子。而在董申保看来,西南联大的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其影响之深,更有胜于父母者。“西南联大的老师对我们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董申保当了一辈子老师,可是令他感到遗憾的是,现在的老师能够做到西南联大那样的很少。“我教学生与老师教我的情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董申保认为,现在的师生关系不够密切,老师更多的是关心学业,而对学生的成长及其今后的发展不够关心。“老师不光要传授知识,更多的是以身垂范,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学生”。
“老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董申保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把教师队伍建设好,要将教师队伍凝聚到一个方向——用心培养学生,万万不能用功利主义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