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浦东中学 >>校友风采
殷夫
发布时间:2014-04-23 13:14:16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0

革命烈士——殷夫

二十年代校友

    殷夫( 1910 6 11 1931 1 17 ),原名徐白,谱名孝杰,小名徐柏庭,学名徐祖华,又名白莽,浙江象山人。读书时先后用过徐白、徐文雄(字之白)等学名,笔名有徐殷夫、白莽、文雄白、任夫、殷孚、沙菲、沙洛、洛夫等,及Lven等,殷夫则是他较为常用的笔名。共产党员。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诗人、党的忠诚战士、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

         殷夫从小就受到比较良好的家庭教育,大约在六、七岁时,入大徐村徐姓义塾,读了三四年四书五经与初小课程。1920年秋,进入象山县立高等小学校读书。当时,县立高小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较大,师生们经常在校内外宣传打倒列强,反对军阀。这使殷夫思想上受到了较深的启迪与教育。

19237月,殷夫在县立高小毕业,由徐培根接往上海,考入上海民立中学“新制初中一年级”。

1925五卅惨案爆发,民立中学师生积极参加三罢斗争,使殷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五卅运动后期,他一度回乡,在丹城和大徐家中认真阅读了许多革命书刊和理论著作,并参加过象山旅甬进步学生组成的革命文艺团体新蚶社的活动,还在该社举办的《新蚶》小报上发表过抨击封建礼教的新诗。同年9月,他仍回民立中学,读完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及初中三年级的全部课程,于1926年夏初中毕业。

19267月,殷夫考入上海浦东中学,越级插班就读高二年级。他的学业成绩非常优异,其中英语、化学尤为突出。其时,浦东一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活动十分活跃,是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在浦东中学,殷夫进一步接触了革命,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革命队伍的一员,开始了他生命的新航程。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殷夫因一个广西籍同学獐头小人的告密,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囚禁三月,险被枪决,后由大哥徐培根将他保释出来并予以软禁,并准备将其送进同济大学,企图利用德国人的力量来严加管束,并以优裕的生活条件诱使殷夫离开艰苦的革命斗争。

19279月,殷夫通过女友盛孰真借得上虞人徐文雄的高中毕业文凭,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学习。在那里,他结识了共产党员王顺芳、陈元达等同学,并经常与他们一起参加校内外的秘密革命活动。他还办过油印文艺刊物《漠花》,在青年学生中鼓动革命情绪。后来,他又被推选为学生代表,多次在学生会上宣传革命道理,并跟反动学生进行过坚决地斗争。这时他由团转党,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一员。

1928年初,殷夫又在校外参加了共产党人蒋光慈、钱杏邨等人组成的太阳社,党的组织关系也编入该社,属闸北区第三街道支部。

1928年秋,殷夫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反动当局再次逮捕。当时他的大哥已在国外,由大嫂张芝荣转托徐培根在上海的熟人保释。获释后,他又回同济大学学习德文。党组织考虑到他和王顺芳、陈元达等人的安全,决定让他们暂时转移到象山。10月,殷夫先到丹城,在他二姐徐素云任校长的县立女子小学作代课教师。随后,王、陈也到象山(王改名汪涅夫),也在女子小学教书。他们三人都以小学教员作掩护,向师生宣传革命理论,并组织学生排练宣传反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新剧目,进行街头演出,观者人山人海。他们以游览名胜为名,在丹城西寺、东乡珠山、爵溪沙滩、白墩码头等处秘密商讨革命问题。不久,女子小学放寒假,王顺芳、陈元达离开象山。殷夫则因大嫂张芝荣未给川资,不能同往。直到19293月,他才在二姐徐素云的资助下,离开凄清的象山西寺,回到战斗的黄浦江畔。回到上海后,经过一段流浪生活,他又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从此,他完全投入了地下革命斗争,从事青年运动工作,开始了他的职业革命活动,并宣告同反动阶级大哥的彻底决裂。为此,殷夫写下《别了,哥哥》这首诗,作为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诗人犹如暴风雨中的海燕,在工人运动的刀光剑影中,始终站在斗争的第一线,他既是歌手,又是骁将。在战斗的间歇,他创作了一批被誉为红色鼓动诗的革命战歌。他的作品热情洋溢,气势磅礴,用英雄的最强音,热烈歌颂了工农大众的革命斗争。

19296月,因向鲁迅主编的刊物投稿,而与鲁迅相识,自此得到了鲁迅的热情关怀和帮助,在紧张的工作间隙,殷夫开始翻译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传记及作品。他根据德文版的《彼得菲诗集》中一首格言,翻译成被人们广泛传颂的四句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冲破封建牢笼献身于人民革命的解放事业。是年夏天,殷夫在参加上海丝厂罢工斗争中第三次被捕。他没有让大哥大嫂来保释,以免再受他们的束缚。他被关了一段时间,受了几次毒打,终于获得了释放。不久,他就恢复了组织关系,担任了青年反帝大同盟,共产主义青年和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殷夫成为职业革命家以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

1930 3 2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殷夫为发起人之一。他创作的许多红色鼓动诗发表在《拓荒者》、《萌芽》等左联机关刊物上:《血字》、《让死的死去吧》、《我们》、《五一歌》、《巴尔底山的检阅》、《我们是青年的布尔什维克》等等,热情讴歌了无产阶级不畏强暴、一往无前的战斗风采,成为左联初期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诗人。
   
1931 1 17 ,殷夫应约赴东方旅社参加党内秘密会议。因叛徒唐虞告密,与柔石、冯铿等八人被英租界巡捕逮捕。19日,与林育南等36人一起押至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狱中,殷夫心境平静,仍帮助柔石学习德文。 2 7 晚,殷夫、柔石、胡也频、冯铿、李求实等五名左联作家,与林育南等其他革命同志共24人,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的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附近的荒野里。殷夫遇害时年仅21岁。他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然而他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德与世长存!

对于殷夫等同志的被难,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在 2 22 就发布了消息。以后又在由《红旗日报》政办的《群众日报》上,发表了《反对国民党残酷的白色恐怖》的社论,予以回击。鲁迅先生闻讯后,以极大的悲愤写下了“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两年后,他又写下了不朽名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表示了深沉的悼念。

 
邓拔奇 董申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