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学奠基人——夏坚白院士
二十年代校友
上海解放后任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成立,夏坚白先生首批当选为自然科学学部中生物地质学部委员,在荣膺这一称号的172名科学家中,他是我国测绘界第一位学部委员。他力主创建我国每一所民用测绘高等学府和中国测绘学会,并受命担任武汉测绘学院第三筹委会副主任、首任院长和中国测绘学会筹委会主任委员和副理事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测量制图组副组长。他还历任上海各界代表会议代表、上海市首届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市中苏友协常务理事、市科学技术协会理事;湖北省科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科技协会委员、武汉市中苏友协理事、武汉市首届人大代表。他还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科学文教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武汉分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勤于学业,教育救国
夏坚白在家乡读了3年私塾和3年小学。从1921年2月起4年时间里相继在上海公学、中国公学和浦东中学学习,1925年7月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同年10月考取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系,1929年7月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留校任应用天文学助教。1934年8月他考取第二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测量。1935年7月取得该院特许工程师文凭(D、I、C)。同年8月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系学习,1937年7月,获该校特许工程师文凭,继而攻读大地测量学博士学位。1939年8月夏坚白获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在德国柏林Konrad出版。
当时祖国正遭受日军蹂躏,战火连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毅然决然远渡重洋,学成归国,倾其所学,和全国同胞一起抗战救亡,报效祖国。
选择测绘,维系同济
1939年10月,夏坚白先生回国,到抗战大后方任同济大学测量系副教授、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副研究员,后任同济大学教授。1934年被聘为中央测量学校教授兼教育处长, 1946年10月夏先生被调到南京任测量局二处处长,1947年2月到1948年2月兼任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讲授实用天文学。
1948年7月,上海同济大学聘请夏先生任测量系教授,兼任教务长,同年12月任校长。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启发下,他毅然冲破国民党特务的胁迫,在解放前夕,自已不仅不离开上海,还劝说叶雪安等著名测绘专家不去台湾,掩护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等人避开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为新中国保护了珍贵的人才。
上海解放前夕,夏先生担任同济大学应变组织主任委员,以校长身份保护全校师生员工,组织大家护校护产和储粮,使同济大学完好地回到了人民手中。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夏坚白担任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领导全校进行课程改革和院系调整,将同济大学改造成全国知名的土建类大学。
1956年7月中国测绘学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夏先生任主任委员。1959年2月中国测绘学会正式成立。
呕心沥血,创建武绘
1955年6月,即获国务院批准,任命夏坚白为筹委会副主任(高等教育部工业教育司司长唐守愚兼主任),具体领导筹建武汉测绘学院。自武汉测绘学院诞生之日起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夏先生一直担任院长,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建设和发展学院上,用他的话说:“一心要将学校办得不仅在中国有名气,而且在世界上也要有名气。”“一、适应祖国的需要,培养大批合格的工程师;二、开展科学研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文革期间,武汉测绘学院被撤销,在夏坚白等人的努力下, 1973年5月23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布通知:“重建国家测绘总局和两个测绘科学研究所,重建武汉测绘学院。” 1974年4月,夏先生回到了重建后的武测,立刻建议学校开展卫星大地测量理论与新技术研究。他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在这片被荒芜的园地里继续辛勤耕耘,直至去世。
著述等身,踏实科研
夏先生在数十年教育生涯中,注重科学实践,他身体力行,无论炎夏寒冬,经常观测天文数据至深夜。这种踏实的科研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为广大师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开创了敬业乐群求是创新的校风。
夏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便潜心于测绘科学的学习和研究。1929年起他撰著《应用天文学》,书中所有的实力都是他亲自实践的结果,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天体测量学教材,1933年出版。继之与陈永龄合著《养路工程学》,1935年出版,书中实例也是他利用几个寒暑假考察我国6条主要铁路而得到的。
夏坚白、陈永龄、王之卓3位先生相继编著《测量平差法》、《航空摄影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实用天文学》,弥补了我国测绘教材的奇缺,推动了新中国测绘教育和测绘事业的发展,深受广大测绘工作者的喜爱。
1963年由夏先生领导和主持编著的《大地天文学》上、下册出版。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大地天文学著作;1965年由夏先生主持编著的《全能经纬仪T4的检验与应用》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全能经纬仪T4的著作。
1961年,夏先生承担了国家科研项目《天文方位角测定精度研究》。1963年秋冬两季夏先生亲自率领十多人赴湖北襄樊进行天文方位角观测实验,历时5个月,完成天文方位角400个双测回。1965年完成项目的计算和分析工作,同年10月,由他主持在实验基础上写成的《1963年天文方位角测定精度研究报告》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夏先生利用点滴时间自学俄文,很快和李春生合译了苏联勃拉日哥所著《实用天文学教程》,1954年出版。他直接主持集体翻译了奥尔洛夫著《测量学教程》上、下册,拉宾诺维奇著《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建立原理》上、下册,萨卡托夫著《高等测量学教程》,戈卢比亚特尼科夫著《地质测量与普查方法指南》等等。 20世纪60年代初,他率先组织集体译出其中第四卷第二分册——《球面和椭圆体面上的大地测量》,1966年出版。
文化大革命期间,1970年10月武汉测绘学院被撤销。他到华中师范大学英语教材组编写英文教材。在华中师大和湖北省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夏先生组成了卫星大地测量研究组,夏先生的论文《卫星大地测量问题——卫星大地测量基本原理及应用》,组织人员编译英文专著《卫星大地测量学概论》(1978)、德文专著《卫星大地测量方法》(1980)等。他夜以继日地翻译校对,这两本书是我国较早的有关空间大地测量理论和新技术的译著,至今仍有学习参考价值。
1956年春夏之交,夏先生参加制定《1956—1967年国家最重要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二年科学规划),1962年12月,夏先生参加制定《1963年—1972年测量与制图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年科学规划),在上述两个规划的贯彻执行中,夏先生参加了首先要进行的工作之一:在1957—1959年期间制定《中国大地测量规范细则和法式》。
作为我国当代测绘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大地测量学奠基人,我国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夏先生在发展中国当代测绘科学事业,创建中国测绘体制(国家测绘总局、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测绘学院)等方面,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了毕生精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