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司徒赞
一十年代校友
司徒赞(1900年9月—
司徒赞自幼聪颖好学,11岁时,读了三年私塾,到马来西亚去投靠其叔父。入新开办的中华学校读书,约在1915年到上海浦东中学就读,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考进南京暨南学堂师范科,攻读教育学。
他在学校除了努力读书外,还经常为学校办的墙报投稿,发表自己的见解,颇得教师们的称赞,并引起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的注意。他见司徒赞等几位归侨学生勤奋学习,成绩优良,便约见他们,勉励他们要勤奋读书,因而更激励了他的上进心。
1919年黄炎培推荐司徒赞前往爪哇,出任文池兰中华学校校长。1922年1月,司徒赞应聘前往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担任爪哇最早创办的八帝贯中华学校(简称八华)的中学语文教师。但只教了4个月,即因该校发生风潮而自动辞职,随后,他应聘前往巨港,任华商总会驻会坐办,暂时离开学校。旋应苏门答腊巨港广东同乡的要求,创办华侨学校,这是巨港最早创办的华校之一。
1926年4月,在巴达维亚任八帝贯中华学校校长。1927年1月,辞去该校校长职务,前往三马旺,到 “荷印华侨学务总会”任视学。1928年1月,司徒赞回到巴达维亚出任《工商日报》主编,同年12月辞职。1929年7月,应邀出任丹戎厄林爱群学校校长,将近三年。1932年2月前往新加坡,3月,在新加坡创办《新侨周报》,同年10月再返回巴达维亚任《时报》主编,任职不久,于1933年4月辞职,5月,应文池兰中华学校董事长的邀请,重回该校主持日常工作。1935年7月又应巴达维亚广仁学校董事会的邀请,出任该校校长。
司徒赞出任广仁学校校长后,他努力整顿校务,筹款加建楼房教室,延聘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使校务蒸蒸日上。
1937年,司徒赞被选为巴达维亚华侨学校教师公会主席。连续被选为该会的历届主席,并获得该会颁发的热心华侨教育的金质奖章一枚。
1946年6月,主办联合中学的三大侨团决定无条件地将联合中学献出,改名为“华侨公立巴城中学”,简称“巴中”,司徒赞出任第一任校长。经过十年的努力,至1955年10月,学生人数由办校初的760人发展为3283人,最多的时期达3900余人。为培养华侨子弟、华校师资,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司徒赞侨居印尼时,不但热心华侨教育,而且积极支援祖国抗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海外华侨群情激愤,同仇敌忾。司徒赞及其夫人立即投身于华侨支援祖国抗日的爱国运动中去。
太平洋战争爆发,荷印殖民政府曾向巴达维亚中华总会提出要求联合华侨力量,组织“抗敌后援会”,共同御敌。作为中华总会文书主任的司徒赞,负责起草了“抗敌宣言”。司徒赞和爪哇爱国侨领及知名人士540余人,以“敌性华侨”的莫须有罪名被投入西爪哇芝槟榔狱中。司徒赞因曾起草“抗敌宣言”,不仅遭到追查殴打,备受侮辱,而且惨遭抄家之祸,他多年珍藏的书籍也被抄走。司徒赞和难友在狱中备受折磨。至日本投降,司徒赞才被释放出狱。
司徒赞还是一位出色的华侨社会活动家。
新中国成立后,巴达维亚华侨成立了“促进中印(尼)建交工作委员会”。1950年5月,中国与印尼建交,8月,“促进中印(尼)建交工作委员会”改名为“雅加达华侨团结促进会”,司徒赞为副主席。1952年4月,该促进会又改名为“雅加达中华侨团总会”(简称侨总),司徒赞被选为副主席,兼任侨总文教部主任。自1955年以来,连续两次被选为侨总主席,直到1960年他回国定居前为止。
司徒赞回国定居后,在广州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任副所长,兼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他还先后担任广东省政协第二届委员、广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全国侨联委员、广东省侨联常委、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董事、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同时还被选为广东省历史学会和中国亚非学会等学术团体的理事。他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为团结广大华侨、归侨、侨眷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加强爱国统一战线,竭尽余力为祖国建设事业效劳。
司徒赞一生好学不倦,待人诚恳,乐于助人,他在海外时,身居侨领、校长高位、回国后又兼任多职,从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别人有困难,只要力所能及,总是热情帮助解决。
他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历尽艰辛,为印尼华侨的文化教育事业、社会公益事业和中印(尼)人民的友好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