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浦东中学 >>校友风采
叶君健
发布时间:2014-04-26 20:14:17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2

著名翻译家、作家—— 君健

三十年代校友

叶君健( 1914127 1999 年1 月5 ),曾用笔名马耳,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著名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又是长期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宣传家。擅长用世界语、英语写作,叶君健成为惟一用世界语进行创作并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中国作家。中国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中国笔会副会长,世界文化理事会“达·芬厅文艺奖”评议员。历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主任、全国文联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是中国为数极少的能用3种不同语言从事创作的作家。

1930年春,进入上海浦东中学,在初三年级就读,1933年入武汉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到日本东京教授英文和世界语,“七七”事变前被日警方逮捕入狱,事变后被逐回国。回国后参加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三厅工作,参加发起全国文艺界救国协会,后到重庆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英文教授。1937年用世界语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被遗忘的人们》,抗战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欧洲文学并用英文写了《山村》、《他们飞向南方》等三部长篇小说,同时将茅盾及其他中国作家的许多作品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他是第一个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文章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去的人。他还有意识地选译了不少中国抗战文学作品寄到纽约、伦敦、莫斯科的一些文学刊物上发表,以扩大影响。他把刘白羽、姚雪垠、张天翼等作家的作品译成世界语和英语,1939年在香港出版了《新任务》和《中国抗战小说集》两本书。 1940年,叶老由香港返回重庆,受聘到中央大学和复旦大学教英文、欧洲戏曲和英国散文。在此期间,他埋头翻译了大量外国名著,有欧美作家写的反法西斯作品,如捷克作家海姆的小说《人质》和美国作家斯坦培克的小说《月亮下落》。此外,还有古希腊作家埃斯库罗斯以及近代作家托尔斯泰、易卜生、梅特林克等古典大师的作品。

1944年叶老应英国战时宣传部之聘,到英国各地作巡回演讲一年。他奔波于英国各地,向英国各阶层人民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艰苦卓绝的事迹以鼓舞英国人民的士气。使人们的思想为之一振,在繁忙的六百多场演讲间隙,叶君健运用英文创作小说,在英国报刊上发表。

第二次大战结束后,作为对叶君健战时服务的酬劳,英国文艺委员会拨出经费,送他到英国剑桥大学英王学院从事欧洲文学的研究工作。在学院工作的五年时间里,他应英国《读者文摘》杂志之约,利用业余时间写了八篇小说并结集出版。这部名为《无知的和被遗忘的》书一出版,就以其充满生活气息的题材和独特的中国艺术风格,引起英国评论界的关注。他也因此无形中进入英国作家的行列。这以后,他又着手写作长篇小说《山村》。这时他已逐渐了解和熟悉英国和欧洲文坛名人的作品,他面对这个过于看重传统和门第的欧洲文坛,没因自己的肤色和贫困的出身而妄自菲薄,从他所经历的生活和斗争实际出发,用质朴的笔调和感情尽情地描写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中国和中国的贫苦人民的风土人情,把他的深厚的忧患意识和对中国革命的深深理解,渗透在《山村》这部小说里,使英国的读者从中真正体会到中国式的革命特点及其意义。这部长篇小说于19477月由英国“山林女神”出版社出版,该书被英国书会评为当年英国最佳小说,并被编入国际世界语协会《东西方文化丛书》中。人们开始对这个来自中国小山村的青年、这个神秘的国度,以及这个国家正在进行历史性变革的事实刮目相看。近半个世纪以来,这部《山村》已引起西欧,东欧,北欧以及许多东方国家的注意,目前先后在英、美、法、意、西班牙、瑞典、挪威、冰岛、瑞士、荷兰、印度、印尼等20多个国家翻译出版,并在不断重版,可谓经久不衰。

《山村》到了1982年才由作者翻译成中文,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紧接着作者又完成了它的续集《旷野》和《远程》,形成一部名为《寂静的群山》合集。当这三部曲宣告完成时,英国的一个威望极高,历史悠久的文学出版社“费伯”出版公司闻讯后,很快和他签订协议出版这三部书。和几十年前《山村》的出版一样,这部合集小说的出版,同样引起欧洲出版界的极大关注。在小说的封底,出版社引用美国的评论说“在 先生小说的朴素和简洁中蕴藏着深厚的激情。这种激情是一个成熟的,完美的文化升华。作者在他略带抑郁的幽默感中,最深刻地触动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又说,“这是一部规模宏大,充满力量的作品”……

《山村》于19477月被英国书会评为“最佳作品”。1948年应画家毕加索、科学家居里、诗人阿拉贡之邀出席波兰出世界知识分子大会,同时他也是“世界和平大会”的发起人之一。1977年冬天,他应邀去保加利亚参加国际世界语大会,被选为这个组织的常务理事。后来通过他的影响,中国也加入了国际世界语协会,他同时兼任中国世界语协会名誉理事。

1989年底,叶老被世界文化理事会聘为“达芬奇文学艺术奖”评委,候选人都是当今世界知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能担任这一评委,也说明叶老在国际文坛的声望和影响。

全国解放后,先后在对外文委、《中国文学》(任副主编)、《中国翻译》(任主编)杂志工作,是中国翻译家协会、中国笔会副会长,世界文化理事会“达·芬厅文艺奖”评议员。历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全国文联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还有《叶君健童话集》,中篇小说《开垦者的命运》、《在草原上》、长篇小说《火花》、《自由》、《曙光》等。散文集有《画册》等15本。

译作有《安徒生故事全集》、《乔婉娜》、《总建筑师》、《幸福的家庭》、《卡尔曼》、《南斯拉夫当代童话选》等多部。用了40余年的时间来翻译、编辑、整理、注释、评析安徒生童话。1944年至1949年, 君健在剑桥居住5年,利用业余时间直译了安徒生的全部童话。20世纪50年代又重新将译文校订一遍,编成共16册,是中国第一部安徒生童话全集1978年,这部童话全集再次修订出版,合并为4卷本。丹麦媒体称:“因为译者理解安徒生不单是一个为孩子讲故事的人,而是一个哲学家、诗人、民主主义者,崇尚进步,反对落后和不仁的权势人物。只有中国的译本把他当做一个伟大作家和诗人来介绍给读者,保持了作者的诗情、幽默感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因而是水平最高的译本。” 他最早有系统地将安徒生引入中国,以翻译丹麦文版安徒生童话故事而享誉世界文坛,与美国译本同被评为「当今世界上两个最好的译本」,而于1988年获丹麦女王玛珈丽特二世颁赠「丹麦国旗勋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白天被批斗,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夜晚就抓紧时间写作,《土地》和《寂静的群山》两部各一百多万字的三部曲就是这时候写成的。他的夫人苑茵女士曾风趣地对我说:“这三部曲是扫厕所扫出来的。”为了写这两部小说,他共化了三年时间,到1976年才定稿。《寂静的群山》,讴歌了正直、勇敢、友谊和爱情,生动地再现了大革命时期的许多生动镜头。

用这部小说的名字来概括叶君健不同寻常的一生,是最形象和恰当不过的了。因为他的人生道路和文学、翻译工作,所创造的一个个业绩,正如群山一样巍峨、壮观、迷人。而这巍峨的群山,却深深地藏在他心里,极少向外界泄露这大山之中的秘密,犹如原始森林一样沉寂,寂静得像密封起来的历史。

1993年初,年近八旬的叶老被正式批准从对外宣传工作岗位上退休。在与绝症病痛斗争的同时,他又争分夺秒地奏响了他生命的最后一曲乐章。在病情得到暂时控制以后,他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可惜,这宝贵的时间只给了他五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年中,他以他的绝症之躯,赶写并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白霞》和九部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一部与夫人苑茵合作的《金婚》、一部儿童文学《天鹅》,以及总结他70年的人生经历和儿童文学写作翻译经验的《 君健访谈录》。这还不包括发表在各种报刊上近百篇的文章。叶老在他生命最后五年中抢时间“爬格子”期间,呕心沥血,奇迹般地写出的文字总量不少于二百万字! 叶老用中文、英文和世界语发表文学作品,用十多种外文翻译,共发表了1100多万字的作品。在翻译上,他除了力求遵循晚清翻译家严复先生提出来的“信、达、雅”三个标准外;还为了体现他所提出的要有政治、哲理和诗情时,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再创作”。

 

 
司徒赞 周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