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浦东中学 >>校友风采
周定一
发布时间:2014-04-24 08:13:47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

著名语言学家、荣誉学部委员——周定一

三十年代校友
 

周定一(191311月—— 2013 1 14 ),笔名周因梦、因梦、许令芳、尹梦华等,湖南酃县(现更名为炎陵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语言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近代汉语研究室主任,并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等职务,曾任民进中央学习委员会委员

求学生涯

周定一先在家乡念了几年私塾,后在长沙读完小学和初中。初中毕业时,因为父亲工作变动,又转到上海浦东中学去读高中。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跟上海许多大中学生一起,到南京向蒋介石政府请愿,要求出兵收复东北。一二八上海沦陷后,他再转入南京中央大学实验中学读书。1934年高中毕业时,他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的备取生。不巧那一年师大国文系没有空余的名额,只好回到南京,在中央大学中文系旁听,并参加扬州中学办的一个高考补习班。次年初夏,他再次去北京参加考试,结果同时考取北大中文系和北师大国文系,因为北大录取在先,便上了北大中文系。在北大求学期间,他积极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不久抗战全面爆发,北大与清华、南开南迁,组成西南联大,周定一转入西南联大读书。1939年周定一从西南联大毕业, 朱自清 先生推荐他到云南大理中学教国文。

1940年到昆明中法中学教国文。1942年他被联大中文系聘为助教,不久转为教员,期间主要与沈从文合教大学一年级的国文。抗战结束,续北大中文系之聘,回到北大母校任教,后转入罗常培先生主持的北大文科研究所。1950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周定一调入语言所,是最早来所的一批研究人员之一,此后便一直没有离开过语言所,直到1987年退休。

青年时期的周定一曾是位有影响的诗人和作家,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南湖诗社的骨干成员。他从高中时起开始在《中央日报》副刊等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抗战爆发前,周定一常在《世界日报·明珠》上发表作品。

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周定一与同窗好友穆旦、向长清、刘兆吉、赵瑞蕻、刘重德、林蒲、刘绶松等,在闻一多和朱自清的关心和指导下,发起成立了西南联大第一个学生文学社团———“南湖诗社,倡导写作新诗、研究新诗,是其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抗战结束后,回到北大教书,周定一应沈从文之邀,与之合编《平明日报》副刊《星期艺文》(发刊词由周定一执笔撰写),以发现和培养新生代作家为己任,扶持新一代文学创作,提携了不少文学新人,包括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邵燕祥等。
      周定一的语言学研究
       作为卓有成就的语言学家,周定一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语音、词汇、语法、方言、语言学史、词典编纂、语言政策和文字规范化等均有涉猎。其中用力最勤的,是词汇研究,特别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
      周定一到语言所的第一项研究工作,是近百年来汉语词汇演变的研究。1950年,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他和其他几位同志承担了研究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近百年词汇演变的任务。20世纪50年代,周定一在语言所干得最久的工作是编辑《中国语文》。20世纪60年代初,周定一调到汉语史研究室,承担了集体项目《汉语语音史》的现代语音部分。后来又协同谭全基修订 郑奠 先生编集的古汉语修辞学资料,并以《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的书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60年《现代汉语词典》推出试印本,周定一担任审订委员之一。1972年,他又被调去参加《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1978年,《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发行。
       1977年语言所学科调整,成立近代汉语研究室,周定一担任首任室主任。时值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他就跟本室 钟兆华 先生商量合作研究《红楼梦》里的词汇。《红楼梦》号称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其语言被公认为是反映了18世纪近现代的北京话。陆续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红楼梦〉里的词尾》《〈红楼梦〉词汇中的标音问题》等。1995年由他主编,钟兆华、白维国参编的历时十年《红楼梦语言词典》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这部凭藉个人之力完成的250万字的巨著,收词25000余条,几乎是《红楼梦》一书词汇的总量,可以看成是18世纪的北京话词典,被一些学者誉为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这部词典出版时,新华社曾用六种文字向海外数千家媒体刊发了消息。
      周定一在词汇研究方面的代表作还有《词汇的新陈代谢》《音译词意译词的消长》《所字别义》《挤对挤兑》等。他在语音、语法、方言等方面的著述也有不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汉语方言的分布情况》《汉语方言和拼音文字》《对〈审音表〉的体会》《酃县客家话的语法特点》等,这些文章产生了较广泛的学术影响,为国内外同行所引用。

尽心尽力编好《中国语文》
      周定一长期担任《中国语文》杂志的编辑工作,为《中国语文》的成长壮大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不小的贡献。19527月《中国语文》创刊,他是最初的九名编委之一。1955年底至1960年底,他更以常务编委身份主持编辑部的日常工作,在此期间,他和编辑部同仁一起,为编好这份国内语文学界的顶级刊物兢兢业业、殚精竭虑。

他还开辟了中国语言学史话栏目,带头撰写《杨雄和他的〈方言〉》和《博闻强记的郭璞》两篇文章,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中国古代语言学家的成就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他还腾出时间撰写了《谈汉语规范化》《语言科学在党的领导下向前迈进》《努力发挥拼音字母对推广普通话和识字教育的作用》《汉语语言科学的通俗普及工作》《学习鲁迅,为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等多篇文章,积极推动语言知识的通俗普及和语文规范化,宣传新中国成立初期语言科学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
      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周定一参与编辑的《中国语文》,在普及语文知识,参与社会语言生活,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促进新中国语言科学的发展及增强语言学界的团结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求真、求实的诗人学者
      周定一为人正直,淡泊名利。他热爱祖国,执著追求真理和自由,有着火一般炽热的诗人情怀。在那些民生凋敝、国家垂亡的战乱岁月,他一边钻研学问,矢志以知识报效国家,一边在“五四”精神感召下,积极投身到救亡图存、反对独裁的爱国学生运动中去。1931九一八事变爆发,还是中学生的他就和许多大中学生一起,从上海跑到南京去向蒋介石政府请愿、示威,结果被军警打落到水沟里。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刚踏入北大校门的他更义无反顾、自始至终参加了这场伟大运动,亲身感受了青年学子们高涨的爱国激情,目睹了军警对学生的暴行。直到后来任教于西南联大,他仍然多次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周定一治学严谨,学风朴实。他写文章总是从积累材料开始,材料积累够了,才动手写作,因而他的文章总是言之有物,言而有据,从不作空言。他善于从剖析具体问题入手,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最终求得问题的完满解决,即运用所谓的抽丝剥茧法。例如他写《所字别义》一文,光材料就积累了几十万字;初稿写成后,也没急着拿出来发表,而是不断地补充,不断地修改。周定一强调治学应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认为专业知识和研究兴趣要广泛,这样才能做出大学问,如果只把自己划定在一个圈子里,虽然也可以出些成绩,但终究成不了大器。
       针对当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周定一十分忧心。他说:“搞研究工作,需要的就是一条筋定到底的韧劲儿。现在学术界的风气浮躁得很。一些大学和研究部门像催生婆一样,要求年轻人早出成果、快出成果。迫于形势,现在愿意坐冷板凳的青年人少了,急功近利、急于冒尖、投机取巧的人多了。这种学风害事得很!”

周定一与叶圣陶在一起研讨

参考:

1http://yllxxxx.30edu.com/article/ 68720f 58-43d5-4e76-b32e-301517d 058a 3.shtml

2、炎陵新闻网;

3、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叶君健 赵宗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