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蒋炳南
(1929届校友)
蒋炳南(1910年—1967年)浙江省杭州市人。摄影家,著名的《飞鹰》摄影杂志的创始人兼编辑之一。
1925年进浦东中学读书,与好友金石声(即中国城市规划教育一代宗师金经昌)系同学,经常在一起探究讨论的摄影技巧。
浦东中学毕业后,直接考入大夏大学,大学毕业后,在国际新闻摄影社任职。1935年他和金石声、冯四知等好友组织摄影团体“鹰社”,编辑出版《飞鹰》杂志。那个年代编得比较大气的一种摄影杂志,它的主编是金石声先生。《飞鹰》摄影杂志是上海冠龙照相材料行主持出版的,提倡使用国材照相器材,提出了报影要“为民族的自由和解放,为中国的自由平等而努力”的口号,那些发表照片作品的作者都成了后来中国摄影界的大家。将《飞鹰》杂志办成格调高档而且脱离了照相材料商广告册的味道的摄影杂志。
在中国摄影史上,《飞鹰》杂志的重要性在于,它在中国摄影从画意摄影向现代主义转变的关键时刻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该杂志存在时期正好是各自国家的摄影正从画意摄影向现代主义摄影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为这种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摄影思考与实践的空间,促进了摄影向现代主义的过渡与转变,及时地为中国现代主义摄影的出场提供了表演空间。
《飞鹰》具有包容性,刊出的作品在风格上兼收并蓄。随时时代的变化,杂志也呈现出一种变化。它最初标榜纯粹的摄影爱好,但到了最后一期,出现了提倡“国防摄影”的的文章。《飞鹰》一共编辑了20期,但出版了19期。第20期已经印好却焚毁于“八·一三”炮火中。
《飞鹰》的这么一种看似具有一种连续性的持续地、耐心地扩展现代主义美学意识的努力,显示了编辑者的开放心态。从《飞鹰》一共发表的400多幅作品看,这些具现代主义特质的作品仍然只是相对的少数,甚至可以认为是极少数。这说明体现在《飞鹰》中的这个从画意摄影向现代主义摄影的转变也是渐进的,这也许正好可以证明,现代主义的美学意识及其在摄影上的影响也是逐渐扩散的。《飞鹰》杂志对于中国现代摄影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37年在昆明开设照相材料分行。1940年在华业保险公司和华商证券交易所工作;1942年他与刘谨如合办摄影展览会于上海金门饭店。1945年在国民政府宣传部下属的中央电影一厂当过编辑。
全国解放后,先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学习,结业后调上海电影译制厂工作,曾参加《伟大的曙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偷东西的喜鹊》等影片的译制导演。
1954年调中国福利会任摄影师。1962年加入中国摄影学会上海分会。1967年不幸逝世。1978年12月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他的代表作品有:《黄山仙人桥》,获东南交通局“黄山摄影比赛”三等奖,刊于1934年8月《时代》第六卷第七期;《任重道远》,《炎夏》、《黄山云海》、《松云》、《芦荻秋影》、《雪后》、《荷花》、《展翅》等早期作品,均刊于《飞鹰》和《美术生活》杂志。后期作品以反映少年儿童生活为主。后期作品以反映少年儿童生活为主。主要刊1956年出版的《在和平的阳光下》和1958年出版的《中国福利会》画册;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出版的《上海》大画册和《中国建设》杂志都有他的作品入选。主要有《周总理参观上海市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无线电小组》、《周总理参观上海市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冬春室外活动》、《托儿所的小朋友》、《刺绣》、《老艺人赵阔明在少年宫指导小朋友》等。
他曾参加过一些关键时期的摄影工作,如在红军撤出江西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于1934年到井冈山拍摄过新闻照片;到庐山为蒋介石拍过照片;胡宗南进犯延安时,也曾去延安摄影。他编辑过《如此延安》、《庐山真面目》、《国民大会》、《第七届全运会》、《台湾新兵训练》等新闻纪录片。这些影片又经蒋炳南之手与法国大使馆、联合国驻沪办事处、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作过交流。
参考资料
http://www.bjdfcamera.com/ProductShowxj.asp?ID=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