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学部委员——范文澜
一十年代校友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
1907年起,先后在山阴县学堂、上海浦东中学和杭州安定中学求学。
1913年,考进北京大学文预科,翌年,考进北京大学文本科国学门。曾直接受业于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先生和以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而闻名于当时的陈独秀先生,以及旧学底蕴极为深厚的刘师培先生等著名教授、学者,师长们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风格都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他以后走上革命征程,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奠定了初步的政治和学术基础。
1918年至1937年,范文澜先后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中国大学、朝阳大学、中法大学和辅仁大学等高等院校执教。
1937年执教于河南大学时,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0年到达延安,先后担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延安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等。
1945年7月,为促进国共和谈,黄炎培等飞抵延安。有一天,范文澜去看望黄炎培,他先向黄炎培深深一鞠躬,言称自己是浦东中学第一届的学生,黄先生亲自教过书的。黄炎培立刻想起了这位当年浦东中学的高才生。
1946年,范文澜在晋冀鲁豫边区担任北方大学校长。
1948年担任华北大学副校长兼研究部主任,历史研究室主任。
范文澜是我国率先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观进行中国史研究的学者之一,为在新中国建立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0 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原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扩大为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他被国务院正式任命为所长。1951 年中国历史学会成立,郭沫若当选为会长,他和吴玉章同时当选为副会长,主持史学会日常会务。并作为总编之一,主持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编辑工作。1955 年,中国科学院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当选为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通史简编》的修订工作,它是我国第一部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阐述我国几千年辉煌历史的著作,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历史的具体特点相结合来研究中国历史的产物。还撰有《中国近代史》上编、《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正史考略》、《群经概论》、《水经注写景文钞》、《文心雕龙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等书,出版了《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著作。
范文澜从事史学研究和史学界领导工作几十年,他以自己丰硕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科学的宝库,并以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影响着新一代广大史学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和我国一批史学研究者共同努力,把新中国的史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开创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科学的新途径。可以说,范文澜为创立我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无愧于新中国史学奠基人的光荣称号。
全国解放后,范文澜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69 年4 月,范文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7 月29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 岁。
为纪念范文澜在中国历史学研究上的巨大贡献,浦东中学将学校行政楼命名为文澜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