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浦东中学 >>校友风采
陈芳允
发布时间:2014-04-09 09:56:55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7

两弹一星功勋——陈芳允

陈芳允(191643—2000429),浙江省黄岩县人。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863”计划起草者之一,曾任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副主席等。

  陈芳允,1931年在黄岩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后到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中。当时正值全国上下都在反对日本强占东三省,抵制日货,请愿抗日等运动不断,他参加了到南京的请愿和抵制日货等活动。1934年,陈芳允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在清华大学,他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8年毕业。1938年至1941年在昆明清华无线电研究所任助教, 1945—1948年在英国A.C.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先从事有关电视接收机图像质量改进方面的研究,后来参加了海用雷达的研制和在玛丽皇后号船上的实际测试工作。

19486月,陈芳允回国,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任技正,协助所长冯德培研制神经生理方面的电子仪器。他主要参加电生物学和核物理学方面的电子测试技术工作,成功地研制了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电子仪器,包括刺激器、放大器和显示器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陈芳允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任技正,研究生理实验用的精密测量设备;1953年调北京,主持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筹备处工作,1954年并入物理研究所(所长为钱三强),组建成电子研究室,陈芳允任该研究室主任。该研究室有微波技术、电子线路技术、计算技术等几个研究组和一个实验车间。1955年陈芳允晋升为研究员。1956年后,中国科学院在新技术方面成立了半导体、自动化、电子学和计算技术四个研究所。陈芳允调入电子学研究所,任该所脉冲技术研究室主任,开展毫微秒脉冲技术的研究,机载单脉冲雷达的研制,直到1965年。

1957年,陈芳允对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这套测量方法成为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主要技术之一。1963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陈芳允从1965年开始参加我国空间技术工作。1967年,陈芳允调至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新成立的卫星测量部,指导卫星测控设备的研制和发射台站的建设等工作,直到1975年为止。1976年调国防科委测量通信总体所任副所长,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调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任常任委员。

19863月,他与王大珩、杨嘉墀、王淦昌一起提出了 “863计划

70年代初期,陈芳允就开始了通信卫星测控系统的研究论证。如何使地面测控设备控制 36000 公里 高空的卫星?陈芳允提出采用微波频段,多功能统一在一套设备上,同时实现跟踪测轨、遥测、遥控、数传。19844月,这个系统在我国发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作为我国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设计和制定工作的主要参加者,陈芳允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的成功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了解决远洋航天测量船的电磁兼容问题,陈芳允和研究人员经过两年努力取得重要突破,使几十套电子设备在一艘船上工作自如,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陈芳允提出并主持了双星定位系统的研制工作,并在1989年演示成功,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地面目标利用两颗卫星快速定位、通信和定时一体化。

  陈芳允兼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被聘任为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兼职教授。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和中国宇航学会的理事。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为院士)并兼技术科学部副主任,1985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被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2年陈芳允提出地球环境观测小卫星星座的系统方案。 1993 12 15 与姜岩讨论给江泽民关于纳米技术的报告。 1997 4 7 10日,陈芳允与杨嘉墀、王大珩三位院士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1999年陈芳允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几十年来,他为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航天事业的发展忘我工作,鞠躬尽瘁,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其人格魅力在我国科技界有口皆碑,倍受崇敬。

  陈芳允同志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精神。他常说:“我国底子薄,经济条件有限,在科研上,一定要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之初,建立地面测控系统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短缺。国外发射卫星均在全球布站,花费大量资金租用别国的土地,但我国经济基础薄弱,花不起这个钱。就连在国内建站和研制设备,也得把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并且要达到“投资少、见效快、一次成功”的目标。为实地勘测卫星跟踪测量点,陈芳允带领技术人员走南闯北,跋山涉水,从炎热的南方到寒冷的西部大漠,从东海之滨到北国边疆,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这种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着周围的科技人员,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大家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团结协作,拧成一股绳,干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陈芳允从不以大科学家自居,他把个人的成就看作是集体的荣誉。他在总结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体会时说:“科学技术工作的成果,极少是一人所能完成的。即使有一人提出新的意见,以后的验证和定案都需要有共同工作者或集体才能完成。因此,在我的工作中,亦是如此。我所得的一些奖,也是集体之功。”在他的文章或报告中,谈到工作时,很少用“我”,而是用“我们”。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且谦虚好学。

  陈芳允同志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科学家,他把自己的一生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人生路必曲,仍需立我志,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

 
谢晋 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