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浦东中学 >>校友风采
马识途
发布时间:2014-03-24 16:09:44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0

革命家、文学家——马识途

马识途,男,生于19151月,原名马千木,四川忠县石宝人,革命家、著名作家、书法家、全国人大代表。1931年夏考入北平大学附中,1933年进入浦东中学就读,1936年浦东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1938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枣阳县委书记、鄂西特委书记、西南联大党支部书记、滇南工委书记、成都工委副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川西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四川省建设委员会主任、建设厅长,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西南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人大常委副主任。1985年离休。1980年后至今,历任四川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副会长、省郭沫若研究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等职。

 

献身革命   历经磨难

      1931年马识途从东区乡村中学毕业后,考取平大(北平大学)附中。1933年,平津一带的日本侵略者的军队入侵到北平郊区,马识途只好逃到上海,考取上海浦东中学高中二年级插班生。不久,马识途第一次以马质夫的笔名撰写作品——《万县》,以获奖作品被《中学生》杂志社刊出。这是他第一次发表作品。但是他迷恋工业救国,学好数理化,是第一要紧的大事。

     193512月,面对日本灭亡中国的危险,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首的北平大、中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爆发了著名的一二·学生救国运动。不久迅速波及全国,特别是上海一带。马识途立刻参加到学校示威游行中去。12月下旬,在浦东中学就读的马识途与上海各大、中学校进步同学一道去南京请愿,中途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镇压。通过此次请愿,使马识途清醒地认识到希望政府马上抗日是不可能的,只有唤醒全国人民。从此他决心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但是他仍然不放弃学好理工科、工业救国的理想。

     1936年从浦东中学毕业,同年7月,马识途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他在中大积极参加了学校学生中的抗日进步活动,并秘密加入地下共产党领导的南京秘密学联小组。

19383月,马识途在钱瑛、方毅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他人生革命的道路,并真正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1938年鄂西北省委任马识途为枣阳县委书记,工作不久,担任南(漳)宜(城)安(康)中心县委书记。

1939年初夏,马识途随即被调任光(化)谷(城)中心县委书记,193910月,马识途到恩施担任鄂西特委(后因宜昌失陷,将巴东中心县委划归鄂西,改名为施巴特委)书记,19405月,马识途任特委副书记。

194110月下旬,马识途考入西南联大文学院外国文学系就读,并积极开展学生运动。1945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取得胜利。马识途担任滇南工委书记。19467月,马识途到成都担任成都工委副书记(成都工委原名川康特委,管辖范围包括成都市、川西区、川南区、雅安、乐山一带及西昌地区)。

       1948年初,在成都恢复川康特委,马识途任副书记,19495月跟随四野南下解放武汉,参加接管学习,并担任华中总工会副秘书长。194912月马识途被任命为川西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兼成都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成都解放后,马识途任成都军管会的委员,1952年,川西、川东、川南、川北四区与重庆市、西康省合并成立四川省,开始进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马识途担任四川省省委委员及四川省政府委员。同时被任命为四川省建设厅长,后又被任命为省建设委员会主任及省政府工业办副主任。马识途在省委、省政府的密切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荜路蓝缕,依靠群众,克服困难,终于到了1958年,组建成十多个工程公司和设计院,胜利地完成四川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任务。

      1958年春,马识途调任为中国科学院四川省分院副院长、党组书记,负责筹备组建科学分院工作。 1961年,马识途被调任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科委副主任,同时还继续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南省分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主管西南四省区科技工作。文革期间,失去自由。文革结束后,   1978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1980年,马识途参加筹备组建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他被选为人大常委副主任。同时他还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届、七届两届代表,连任至1992年。1985年,虽然他在省人大办理离休手续,但他仍实职担任四川省文联及省作家协会主席,至2008年改选卸任。

 

笔耕不歇   硕果累累

      从职业革命家到作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马识途就已和文学发生了关系。1935年在浦东中学求学期间,马识途参加了《中学生》征文竞赛,以马质夫笔名在其地方印像记专栏上发表了处女作《万县》,并获奖。从此开始了马识途的创作之路。1937年在武汉青年刊物上发表作品,1938年帮助胡绳办《大众报》撰写通讯等文稿。在鄂北时还担任胡绳主办的《鄂北日报》的战地记者,撰写战地通讯。1941年,他考进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后,在著名教授门下接受文学创作的科班训练,曾同张光年一起创办文学杂志《新地》,并化名发表小说和杂文。

     1959年起马识途开始发表作品。写的大多是革命文学,他先后写出了短篇小说《老三姐》、《回来了》、《找红军》。1961年,马识途创作的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清江壮歌》,于196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印二十万册出版。1961年,马识途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从此他连续不断地在全国各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包括中短篇革命题材小说、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讽刺小说、杂文、散文、新旧体诗歌,以至电影剧本、《人民日报》特约专稿等作品。马识途同时被邀参加各种文学活动,在六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上先后连选为理事,聘为全国作协顾问及荣誉委员,中国文联选他为全国委员,同时还任世界笔会中国分会理事。1980年起,马识途在历届四川文代大会、作代大会上被选为主席,一直担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达28年之久。

     马识途除曾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及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主管文艺工作及长期担任省文联、作协主席领导文艺工作外,他还从事文学研究工作,被推选为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的副会长及名誉会长、四川郭沫若研究会会长。他还是中国传统诗词创作的名家,被选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及名誉会长,四川诗词学会的名誉会长,《岷峨诗稿》的主编。马识途还从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长期担任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因他在大学讲学,被聘为四川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同时担任培养青年作家的巴金文学院院长。

离而不休,笔耕不辍。马识途于1985年在四川省人大办离休后,一直离而未休,没有放弃文学创作,甚至更加勤奋写作,在他的书房未悔斋里辛勤耕耘。1988年起开始用电脑写作,效率更高。成为中国作家中年龄最长的换笔人。

   马识途前后创作的主要文学作品计有《清江壮歌》、《夜谭十记》、《巴蜀女杰》、《找红军》、《景行集》、《西游散记》、《京华夜谭》、《雷神传奇》、《魔窟十年》、电影文学剧本《这样的人》和《没有硝烟的战场》、杂文集《盛世微言》、长诗《路》、讽刺小说《马识途讽刺小说集》。2000年,马识途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并以文革亲身经历,写出纪实文学《沧桑十年》。2004年,他以一个职业革命家的亲身经历,将他二十年(19311950)的战斗生活写成六十万字的《风雨人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改名《在地下》出版。2005年,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将马识途以上多卷文学作品汇集出版十二卷十三册的《马识途文集》。中国作家协会于2005年夏在北京为马识途举办马识途创作七十周年座谈会及《马识途文集》出版首发式,并同时举行马识途书法展。

其中《夜谭十记》被改编并拍成电影《让子弹飞》,成为2010年全国最畅销的电影。

      马识途是在中国高龄作家中最为勤奋的老作家了。2004年,全国曾出版了《马识途研究专集》,四川曾出版了《马识途生平与创作》,该书称:马识途在巴蜀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和作用,他是继郭沫若、巴金、李劼人、沙汀、艾芜、何其芳之后,最具影响的四川作家。

马识途是书法家。他自幼习书法,经八十年的苦练,自成一体,成为书法家,并曾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热心公益,他热心用书法作品为社会服务,为各地公益场所题写各种书法。他90岁时,拒绝为他祝寿,但举办书法展,将所得17万元现金捐出支援贫困大学生新生。汶川大地震,他又以书法参加义卖,作赈灾之用。 2007年浦东中学百年校庆之际,他还专门为母校赠送了墨宝。

 
桂兴华 钱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