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浦东中学 >>校友风采
钱昌照
发布时间:2014-03-19 17:13:35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8

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

一十年代校友

钱昌照 1899112 19881014),字乙藜(一作乙黎),乳名镛,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鹿苑镇(今属张家港市)人。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家,中华民国国营工业的创始人和组织者之一。1928年起先后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教育部常务次长,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委员长,19474 月脱离国民党政府,19499 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初期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兼计划局副局长,改革开放后任全国政协第五、第六、第七届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钱昌照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我国重工业建设的早期奠基人。

           

负笈越洋,探求强国之路

1910年,钱昌照考入江阴南菁中学读书;1912年,又考进上海浦东中学攻读,直至1918年毕业。浦东中学校长朱叔源是同盟会会员,很有革命精神。钱昌照常去朱校长处求教,师生关系密切。经朱介绍,钱昌照先后结识了黄炎培、吴稚晖、钮永建、朱少屏等人,思想受到很大影响,学生时代便立下"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的远大抱负。

浦东中学毕业后,钱昌照本已考入唐山路矿学校本科,但是他一心想到英国去学习经济,探求富民强国之路。在吴稚晖、朱少屏等人帮助指点下,于19198 月搭乘价格便宜的赴法国勤工俭学团体包乘的一条大船,先到法国马赛再转赴英国。当时同船的有蔡畅、蔡和森、李富春、何长工等人。

在英国,他先考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近现代经济知识。毕业后又进入牛津大学专门攻读经济,曾先后听过著名学者韦伯、华莱士、罗素、肖伯纳等人的讲课。平时刻苦治学,广为涉猎,如饥似渴地汲取经济知识的营养。学习之余,他还担任了中国留英学生会干事,热心社会活动,结识了不少留英学生中的一时才俊之士,如李四光、丁西林、傅斯年、俞平伯、张奚若、徐志摩等人。

1923年,北洋政府派张謇之子张孝若率考察团到欧美、日本考察,张孝若电邀钱昌照同往。在一年多的参观考察中,他先后到过英国的伦敦、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西雅图,日本的东京等地,考察了造船、纺织、冶金、汽车制造等工业企业,更加深入了解了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进一步坚定了兴办工业、实业救国的志向。
    留学期间,正值美、英、法、意、日五国召开华盛顿会议,共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如何瓜分中国。面对列强凌弱、国家内乱,青年钱昌照悲愤不已。留学归国前,他给同窗好友利铭泽赠送小诗一首:三年涕泪洒秋风,国步多艰吾未东;莫诉胸中无限事,一声唱彻夕阳红。

这是他满腔爱国热忱和渴望祖国强盛的真实心情的写照。

 

调处学潮,政坛崭露头角

1924年,钱昌照学成回国。他深知,要在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实现其实业救国的理想,必须寻找强有力的靠山。为此,他遍访当时国内掌握实权的军阀政客,感到都不是可投靠之人,于是隐居在上海潜心攻读中国历史达一年之久。

1927年,北伐军到达上海,经过亲戚黄郛的介绍,钱昌照结识了蒋介石,感到只有蒋介石才是一位可以统一中国的人物,加上吴稚晖、钮永建等朋友的极力推荐,由此进入政界。由于黄郛和蒋介石是结拜兄弟,加上钱昌照的学识才华,他很快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先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机要秘书,次年又任国民政府简任秘书,分管经济、外交和教育,直接在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身边工作,成为蒋氏幕僚中的左膀右臂式的人物。

1930年春,北平清华大学爆发驱吴风潮。原来,国民党C.C 派为控制清华大学,简派吴南轩为校长。吴南轩带了亲自选定的教务长和总务长一到清华,即大权独揽,将原来参与校务大计的资深教授们一概排斥于外,由此引发校长与教授之间的尖锐冲突。而清华学生也坚决反对C.C派插足校务,于是同教授们联合起来驱吴。

当时,广东中山大学也在闹学潮,心烦意乱的蒋介石听到清华学潮的消息,十分恼火,即命钱昌照立即北上查办此事,严惩为首闹事的学生。

钱昌照到了北平,并未简单行事,而是先作调查。在下塌处先后约见清华的教授代表张奚若、蒋廷黻、钱端升、冯友兰等,详细听取意见;又约见学生代表尚传道等,了解事情原委。钱昌照本来对C.C 派分子没有好感,于是抓住吴南轩独断专行、排斥教授的问题,电告蒋介石,讲清学潮症结所在,建议让吴南轩等三人辞去在清华的职务,由地质学家翁文灏任清华大学校长。在征得蒋介石同意后,钱昌照偕翁文灏来到清华大学工字厅,向师生宣布新的任命决定。此举得到清华师生的一致拥护,一场轰动一时的清华学潮就此圆满解决。

在此前后,钱昌照作为分管教育的国民政府秘书,还成功地疏导解决了北平师范大学的风潮;先后调查考察北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天津南开大学,帮助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不久,钱昌照被任命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时年30岁。

 

为御外侮,致力实业救国

钱昌照曾写过一副挽张謇的对联:" 成败由天,毁誉由人,一生经济文章,都从实业做起;细行不矜,大德不渝,盖世功名事业,那堪浊浪淘来。" 这实际上也是钱昌照自己大半生从事实业救国经历的真实写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为及早准备抗御外侮,钱昌照向蒋介石建议立即创办国防设计委员会,以制定富国强兵的规划。这一设想得到蒋介石的首肯。193211月,国防设计委员会正式成立,蒋亲自任委员长,秘书长由翁文灏担任,钱昌照任副秘书长负实际责任。19344 月,国防设计委员会更命为资源委员会,钱昌照先后任资源委员会的副委员长、委员长,承担了领导全国资源调查和工业建设的重任。

在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兴办工业,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缺少资金和技术。钱昌照认为,中国国力有限,资本市场又没有组织起来,要走工业化之路,非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不可。

1936年,资源委员会就派顾振、吴蕴初、金开英到德国洽谈,借到1 亿金马克的周转信贷,使重工业建设有了起步资金。经过一年多努力,先后办起采矿、冶金、机械、电器、化工等21个厂矿企业。抗战开始,钱昌照又利用向美国和苏联借入的外债,在川、滇、黔大后方新建兵工厂,生产出大炮、枪支、弹药源源不断送往抗日前线;在西部地区开发玉门油矿和十几处煤矿,建办发电厂,满足了抗战中的军需民用。在兴办工业过程中,钱昌照领导的资源委员会先后引进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瑞士的技术和部分设备。尽管由于战事频繁,形势多变,甚至不少拟办的项目设备毁于战火,但钱昌照等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怕磨难曲折,在危难中仍然办成不少新的项目,为发展中国战时工业、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资金与技术的困难相比,更使钱昌照伤脑筋的是人为的障碍。钱昌照领导资委会致力于实业救国,而一心想发国难财的政客却处处刁难。抗战初期,资源委员会的建设资金十分拮据,当时的财政部不但不给基建预算,连日常维持费也百般克扣。40年代初,甘肃玉门发现油矿,钱昌照力主开发,当时的行政院就是不予批准。面对这些" 人间浊浪" ,钱昌照无所畏惧,据理力争。开发玉门油矿的预算案就是提到国防最高委员会讨论后,才获通过的。

旧中国地方割据,各自为政,资源委员会要到云、贵、川建办工业,一时难以得到地方" 土皇帝" 的支持。钱昌照凭自己的丰富学识,拟定了一个中央与地方合营的办法,中央出钱,地方出力,企业的人事、业务由资源委员会全权处理,地方不过问;年终结算,利润各半分配,中央所得的一半仍用于兴办地方工业。由此化难为易,渠道畅通,不但在云、贵、川,而且在粤、桂、陕、甘、青海也顺利办起了一批工业企业,取得良好效果。

 

深谋远虑,为国培育英才

钱昌照在兴办工业过程中,深感人才的重要。他每到一地视察工矿企业,都不厌其烦地强调:" 若是建设一个厂,开发一个矿,能生产,有盈余,不算成功。建设一个厂,同时训练可以建设三个厂五个厂的人才;开发一个矿,同时训练可以开发三个矿五个矿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成功。" 抗战时期,建设经费十分紧张,但是钱昌照投向人才培养的钱却从不吝惜。抗战之前,资委会派遣20名工程技术人员到德国虏伯工厂实习,这些人回国之后为兴办湖南下摄司的中国钢铁厂出力,成为中国第一批炼铁、炼钢、轧钢、炼焦、耐火材料、机电和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1942年,在抗战进入艰苦阶段、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钱昌照又派出31名技术骨干赴美留学,如今的两院院士张光斗便是其中之一。临行前夕,他把31人召集起来开会,勉励他们不负重托,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抗战胜利前后,资源委员会曾先后派出七百多人赴欧美留学实习,这批人员归国后成为资源委员会下属重要企业的骨干力量。

在资源委员会,钱昌照常用三个字、两句话教育员工,三个字就是" 公、诚、拼" ,两句话就是" 坦白心地,活泼精神" 。他说,好的公民不应该独善其身,而应该为国家民族奋斗,所以人人要有一股拼劲,只有拼,才能改革社会,才能为国家民族找出路。这三个字两句话后来成为资委会的" 会训" 。在钱昌照领导下,资委会上下团结,共同致力于实业救国。抗战初期,南京全城灯火管制,夜间全城一片漆黑,唯有资源委员会所在地三元巷2 号彻夜灯火辉煌。据当年资委会下属企业玉门油矿矿长熊尚元先生回忆,他于1944年冬从美国学成归国,即从重庆搭乘敞篷卡车赶赴玉门。当时的玉门,偏处西陲,交通不便,茫茫戈壁,天寒地冻,条件十分艰苦。全矿工人以拼命精神,奋斗在荒漠之地,硬是打出了中国第一批油井,开采出合格的油料,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建国以后,资源委员会培养的技术人员除了个别去海外,绝大多数留在大陆,成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中不少人安排为全国人大代表或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江泽民在接见资源委员会前委员长孙越崎时,专门提到这批留在大陆的爱国知识分子,他说:" 过去在电子工业部工作时,同资源委员会的几个同志共过事,他们都很能干,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他还亲自协调解决了孙越崎所反映的一位民主人士的具体问题。

 

投向光明,面呈建国大计

抗战胜利以后,钱昌照满以为战争已经过去,和平统一在望,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业建设黄金时期已经到来。于是在忙于接管敌伪企业的同时,拟订了个雄心勃勃的" 重工业五年计划" ,其中包括开发建设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他还与宋子文一起赴美国、加拿大,借到22亿美元巨额资金。可是,抗战胜利不久,蒋介石就发动全面内战,将大量经费投向战场;美、加政府看到中国内战迭起,政局不稳,归还贷款毫无保障,均先后毁约。钱昌照痛惜理想中的" 建设宏图" 化为泡影,巨额贷款成为镜花水月,在对蒋介石腐朽政权彻底失望之余,于19474 月愤然辞职,同国民党政府彻底决裂。

离开国民党政府之后,钱昌照曾托邵力子、张瑞芳等联系去延安,但是未能成功。于是出国到英国、法国、比利时考察,于19493 月回到香港。在香港,钱昌照见到了中共方面的乔冠华、夏衍等人。乔冠华转达了共产党希望钱昌照到北平去参加筹备新政协工作的的意向。台湾方面得知,由陈诚、严家淦联名电邀钱昌照赴台。钱昌照毅然选择了光明之路。5 月,他搭乘轮船北上,于 6 1 日到达北平,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在北上途中,他站在大轮甲板上,面对苍茫大海,遥看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思绪万千,心潮难平,吟诗一首:

闻道中原定,西归又北游。

从今忧国泪,不再向人流。

波浪掀千里,亲朋满一舟。

载歌复载舞,日出海东头。

一到北平,周恩来便接见了他。又先后见到刘少奇、朱德、林伯渠、叶剑英等中共重要领导人。19497 月的一个晚上,毛泽东专门接见钱昌照。这是继1945年在重庆宋子文家中见到毛泽东之后,第二次会面。交谈中,毛泽东详细询问了欧洲各国对中国革命胜利的态度和看法,钱昌照均一一作答,同时还汇报了过去从事国内资源调查、长江水利开发、引进外国资金、兴办工业企业等情况,并对加强资源调查、使用旧知识分子等问题提出建议。毛泽东十分赞同他加强资源调查、发展计划经济的意见,并说,长江三峡工程将来一定要办的,留在大陆的资源委员会人员只要好好工作,可不必规定试用期。钱昌照听了很受鼓舞。毛泽东知道钱昌照是龚自珍之后,熟悉古典诗词,还请他朗读北上途中所作"日出海东头" 一诗,气氛十分融洽。

1949 9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钱昌照作为特邀代表参加盛会,共商建国大计。他以无比喜悦和振奋的心情在会上发言。他说:" 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在人民领袖毛主席领导之下,经济建设最近将来一定会有长足的进展。凡是从事经济建设的人,尤其是从事重工业建设的人一个个手舞足蹈。" 发言中,他本着肝胆相照的精神,向中央政府提出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八条建议:一、进行资源调查;二、整顿现有工业;三、由中央统筹重工业建设;四、制定周详、实际的建设计划;五、加紧培训建设人才;六、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七、重视经济建设的管理工作;八、调动职工积极性。

会后,钱昌照被任命为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兼中央财经计划局副局长,分管工业、交通。

 

风雨同舟,爱国不改初衷

1952年,中央财经委员会撤销,他调任全国政协财经组副组长;1954年起,连续四届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他先后参与了《共同纲领》的修改和宪法条文的起草工作。每次人代会上,他都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曾就办好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建设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黄河下游防洪灌溉、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防治等问题作大会发言。这些发言,摆情况实事求是,找原因切中要害,讲对策条分缕析,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曲折发展阶段,各种政治运动接连不断。1957年,许多知识分子在整风反右运动中遭到"扩大化" 的打击。在此情况下,钱老默察大势,谨言慎行,严格按照文件、报刊精神规范自己言行,因而未有差池。

1966" 文化大革命" 风暴席卷中国大地,钱老终于难逃厄运。运动之初,他便遭到红卫兵的无端冲击和批斗。由于他是党外人士,手无实权,又无" 隐瞒" 历史之嫌,像他这样的" 死老虎" 是引不起造反派的兴趣的,因此在更多的时间里,他作为外调对象为留在大陆的旧部属和朋友写证明材料。这些旧部属和朋友大多担任各级行政、管理、技术方面的领导职务,成为" 文化大革命" 冲击对象。据他自己回忆,从1967年到1969年,先后接待外调人员600 多批1300多人,写了600 多份证明材料,约100 多万字。忙的时候,那些外调人员要排队等候。每写一份材料,钱老总是仔细回忆,据实叙述,不作违心之论,重要的材料还用毛笔誊清一份留底。有些外调人员总想" 抓大鱼" ,穷追猛打地逼问资委会中的留学归国人员是否" 隐藏特务" ,甚至加以恫吓和训斥,钱老坚持不改初衷,显示了一位正直的爱国民主人士的凛然正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钱昌照亲眼看到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纠正和平反许多冤假错案,从内心感到党的伟大。1980年,钱老的侄女钱士平到北京看望他老人家,钱老就反复叮咛:"你从基层来,在北京可能会听到一些以往听不到的议论,但你要切记,对共产党领导中国不可动摇,毛主席的功绩不可否定。" 风风雨雨几十年,钱老同中共领导人周恩来、邓颖超、叶剑英、陆定一、王震等结下了深厚的私人情谊。1977年,在民革中央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学习会上,他满怀深情地说:" 总理一生中,团结、保护党外人士的丰功伟绩如昭昭日月,他在' 文革' 中成全和挽救了难以数计的好同志。" 又说,周总理生前待人是" 放而不纵,严而不厉" ,使人感到温厚亲切。钱老在病重住院时,曾不止一次地回忆起19496 月从香港抵达北平时,周总理对他说,已交代有关方面在未确认钱的家属安全抵港前,不要发表钱昌照投向人民的消息,以保证家属的人生安全。说到此,老人的眼里闪出泪光。

 

海南考察,功德有口皆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钱昌照先后被安排为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1980年起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老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不顾年事已高,积极参加各项调查考察和参政议政活动。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永留一片丹心在,好为人民服务来。" 正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

19853 月,钱老刚动过结肠癌手术,他不顾年高体衰,亲自带领全国政协考察组赴海南岛调查研究。抗战胜利以后,钱昌照曾两度到过海南,对祖国宝岛情有独钟。这次重访海岛,倍感亲切。在13天的考察中,政协委员们分四个小组调查了工厂、农村、学校、港口。钱老一生最关心教育事业,他亲自参加教育小组,先后视察了海南大学和30多所中小学。当他了解到中小学校舍破旧简陋难以抗御台风袭击,已有一千余名师生因校舍倒塌而伤亡时,心情十分沉重,专门就此事写信给中央领导,建议采取中央、省、地方三级分担的办法解决1.8 亿元维修资金,争取在三年内彻底翻修全部学校危房。中央领导接信后十分重视,当即批转建设部牵头解决。此后,海岛中小学危房全部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建筑,每逢台风季节,不仅学校师生的安全有了保障,连附近的村民也跑到学校躲避风雨。当地老百姓满怀深情地说:" 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为我们办的好事。" 为了提高海南岛的教育质量,钱老在回京之后又通过有关方面联系了北京市9 位不同专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学教师,于次年专程赴海南岛示范讲课两周,并同当地教师座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问题。1986年,经钱老亲自联系安排,由北京海淀区举办师资培训班,请海南岛选派教师赴京接受培训。

1987年冬,钱老已患晚期肝癌,他不顾病体,组织考察团准备再赴海南,经医生再三劝阻,未能成行。19889 月,钱老病情恶化,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海南岛,对亲友说,待身体好起来之后,还要去海南岛调查考察。其赤诚之心,令探望他的同事亲友为之动容。

 

勤朴人生,不忘平民本色

钱老生前常对亲友子女说,人的一生要过好四关,即政治关,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社会关,在国内外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各种错误思潮所左右或影响;亲戚关,要严加管教,不徇私情,不谋私利;生活关,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平民本色。

钱老的独子钱士湘在北京航空学院任教,住的地方离父母家很远,要换乘几次公共汽车,钱老从不派车接送。一次,钱老的侄女来京探望叔叔,钱士湘也带了妻儿来父母处欢聚。临走时天色已晚,侄女建议是否派车送送, 钱老 夫人沈性元说,这里的车是给你的叔叔办事用的,今日是私事,让他们乘公共汽车回去吧。钱老夫妇十分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但从不溺爱,对他们教育极为严格。孩子从小就不挑剔吃穿,没有高干子弟的优越感。他家至今还保留着一张孙子向东穿着双膝补钉的裤子和露出脚趾的球鞋拍的照片。

钱老夫妇生活俭朴,处处注意节约用电用水。 钱老 夫人向家人说:" 爱护国家财产要从点滴做起,人人都做到节水节电,就是为国家积累了财富。" 她被评为北京市节水标兵,事迹上了《北京日报》。然而,钱老夫妇对灾区和学校的捐助却十分慷慨。80年代初,他俩从报纸上看到某地闹水灾,毫不犹豫拿出1000元钱请秘书送去民政部。当时作为工薪阶层,1000元已不是小数,钱老还特地关照不许说出他们的名字,只写" 北京一市民" 。钱老去世后,存折上仅留下1000多元钱,还有一张张一迭迭闪耀着老两口爱国爱民奉献精神的捐款收据。

钱老是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写过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其中大部分是歌颂劳动人民的诗作。80年代,钱老在家中庭院里种了一株葡萄,他不但是为了欣赏花草和品尝鲜果,而是身体力行地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感情。他有诗咏道:

劳动渐知物力艰,坐耗仓粟我惭然。

自从种得葡萄后,愁风愁雨近半年。

 

期盼统一,丹心可昭日月

期盼港澳台早日回归,实现祖国统一,是钱昌照生前最大的心愿。1985年,钱老被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他十分高兴,积极参加了各项重大问题的研究、筹备工作。1987年,他已身患重病,仍坚持赴广州参加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全体会议,在会议间隙会见安子介、叶选平、查良镛等,共商统一大计。儿子士湘曾多次因公派遣香港工作,每次回京,钱老总要详细询问那里的民心、政情和经济状况。他多次说希望活到100 岁,跨上三个世纪,亲眼看一看飘扬在香港上空的五星红旗,可惜未能如愿。

对台湾,钱老更有特殊的感情。解放前,他曾三度赴台,其中两次是在抗战胜利以后接管敌伪企业。资源委员会当时派遣了一千多名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赴台工作,为台湾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中有的人还成为决策人物,如严家淦、孙运璇、李国鼎等人。钱老解放后虽未能去台湾会见部属故旧,但多有鸿雁传书、翰墨互酬。他还多次在家中接待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的亲朋好友,宣传" 一国两制" 大政方针,表达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诚挚心愿。

1988年元宵节,北京电视台摄制一组题为《亲情、乡情、两岸情》的电视节目,其中有钱老在家中接受采访的片断。当时的民革中央领导人侯镜如等也来到钱家,济济一堂。钱老热情洋溢地为大家朗诵了他新作的长调词《金缕曲》:" 已是归来日。更无须,彷徨疑虑,羁留异国。归则受荣留受辱,荣辱不难自择。莫再把,光阴虚掷。慈母倚闾头欲雪,又何堪,久作天涯客。悠悠念,君毋惑。空前治迹为君述。十年间,工农大众,丰衣足食。盛世人心知自觉,海内齐心一德。乡国事安如磐石。及早归来春正好,看百花开遍江南北。歌此曲,壮行色。" 钱老生前曾多次激动地对家人说:" 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带领你们到台湾探亲访友,旧地重游。" 临终前4 个月,他深感体力不支,重访台澎故旧的期待可能难以如愿,曾亲笔书写" 述怀" 绝笔,内有" 贤妻泉下,良朋千里,步履维艰,十分忧虑" 之句。 1988 10 14 ,钱老终因患晚期肝癌逝世,享年90岁。

 

参考资料:

1、《钱昌照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

2、《纪念钱昌照专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

3、《世纪风采》1999年第12期。

4张家港史志网。

 
马识途 施士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