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浦东中学 >>校友风采
蒋经国
发布时间:2014-05-04 14:37:23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0

原国民党主席——蒋经国

二十年代校友

   蒋经国( 1910 4 27 1988 1 13 ),浙江奉化人。蒋介石之长子。字建丰,谱名经国,又名尼古拉。曾任赣县县长、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区保安司令、防空司令、防护团长、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部主任、江西省政府委员、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青年军总政治部主任。在台湾他曾历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台湾国民党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职,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等职。

1916年入奉化武山小学,1922年入上海万竹高等小学,1923--1925年就读于上海浦东中学15岁那年(1925),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这场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的导火线,起因于日本资本家开枪击毙工人顾正红事件。蒋经国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详述就读上海浦东中学时期,连续参与了四次反帝示威活动。蒋经国这时开始崭露头角,他被同学选为浦东中学示威队伍的领队,也当选抵制洋货小组的领队。

192510月,蒋经国赴苏联留学,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不久加入苏联共产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公开反共反苏,使十七岁的蒋经国被贬到西伯利亚当列兵。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蒋经国发表声明,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1928年秋天,他又回到莫斯科,在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军校学习。1935年,蒋经国在苏联与矿场女工芬娜结合,芬娜后来改名叫蒋方良。19361月,蒋经国在苏联《真理报》发表谴责蒋介石的公开信。第二年,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他被获准回国。从192510月留学,到1937年回国,蒋经国在苏联一共生活了12个年头。

回国以后,他的父亲蒋介石先安排他在奉化溪口故乡,读《孟子》、《曾文正公(曾国藩)家书》这类的古书,叫他补课洗脑筋,还叫他阅读《总理全集》和《十五年以前之 蒋介石 先生》这类的书。

上海沦陷以后,蒋经国先在南昌做些一般的工作,1938年,被任命为赣县县长。1939年以后,他曾经历任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区保安司令、防空司令、防护团长、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部主任、江西省政府委员等职。19441月,蒋经国担任了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青年军总政治部主任。

1945年春天,蒋经国跟随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行政院长宋子文赴苏联谈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经国被任命为东北行营外交特派员。此后,他一直控制“三青团”,成为国民党一个派系的首脑,是他父亲的得力助手。

19491月,蒋介石宣告下野以后,蒋经国陪着父亲退居溪口,后来在成都登机飞往台湾。在台湾他曾历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台湾国民党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职。蒋介石病逝以后, 1978 5 20 ,蒋经国就任台湾第六任总统。 1988 1 13 ,在台北病逝。

蒋经国病逝以后,台湾成立了蒋经国治丧委员会 1 30 举行了遗体大殓仪式,后将遗体安放于桃园县大溪镇,准备将来运回大陆安葬。

中共中央发了唁电:惊悉中国国民党主 席蒋经国 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 向蒋经国 先生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蒋经国死后,台湾局势日益演变,邓小平曾感慨地说:如果蒋经国还健在,中国的统一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困难和复杂。国民党和共产党过去有过两次合作的经验。我不相信国共之间不会有第三次的合作。可惜,经国死得太早了。

中国共产党也给了蒋经国一些肯定的评价。 1988113日晚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音员张宏民身着黑色中山装,表情凝重地播报了第一条新闻:蒋经国在台北逝世。第二天,国家领导人发表谈话,肯定了 蒋经国 先生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主张国家统一、表示要向历史作出交待、并为两岸关系的缓和作出一定的努力这一系列行动。中共中央以及有关人士和蒋经国在大陆的亲属都向台北发去了唁电。

大陆一位学者在评价蒋经国时这样说:有的时候,特别是关键时刻,一个处于关键位置的政治人物,他的取向、选择往往能决定历史的走向。可以说,在两岸关系上,蒋经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蒋经国在行政院长任内推动十大建设,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推行十大建设之前还在行政方面进行十项革新,使行政执行更为简廉有效,此外也颁布政治与社会革新的八项要点,有人将这两次革新统称为十八项革新

在其主政台湾期间较重视本土人才,大量启用台湾本省籍官员,积极推行本土化政策。在其执政晚年逐步开始民主改革,即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和报禁,以及实行民意机构改革等,开启了台湾政治民主化之路。

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反对台湾独立198711月宣布开放部分人士赴大陆探亲,结束了近40年两岸同胞不相往来的局面。

在担任行政院长期间,蒋经国主张改革台湾人铺张餐饮陋习,提倡“梅花餐”(即五菜一汤),使餐饮奢侈风气有所收敛。

较关心基层民众的生活,据报道,其每年超过200次亲自下乡走访,以了解地方实际需要。同时也很注重偏远乡村建设,落实水电及基础医疗卫生建设,减少城乡差距,使台湾的乡村建设程度较进步。由于其作风亲民,深受台湾民众的好评。当他在台湾逝世的消息传出,不少台湾民众曾闻声痛哭。迄今为止,在对以往几位台湾领导人的民调中,他仍是最受台湾民众肯定的一位。

蒋经国著有《我的生活》、《我的父亲》、《负重致远》、《 蒋经国 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等书。

台湾《联合报》在纪念蒋经国诞辰100周年时发表社论称:蒋经国一生集其大成的功业,就在毅然实现解除戒严及开放两岸交流;这正是他油尽灯枯、呕心沥血之作。如今回顾蒋经国的施政,虽亦不无犹豫曲折之时,但大体上则可谓是其道如矢、一往无前;他的每一重要步履,可说皆是为民主进阶两岸和解在做积蓄及准备,而最后他在向国家及历史缴卷时,也交出了解除戒严及两岸开放的漂亮成绩单。

蒋经国和马英九在一起
 
蒋经国和宋楚瑜在一起
  • 蒋经国和宋楚瑜在一起.jpg
    预览
  • 蒋经国和马英九在一起.jpg
    预览
  • 蒋经国2.jpg
    预览
  • 蒋经国.jpg
    预览
  • 蒋经国3.jpg
    预览
蒋纬国 晏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