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浦东中学 >>校友风采
杨善南
发布时间:2015-06-16 13:36:23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2,208

革命烈士——杨善南

(二十年代校友)

 

 

杨善南(1904年~1932)上海,原籍安徽,青年运动领导者之一,革命烈士"五卅"运动时,赴沪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会议期间担任大会主席。曾先后担任北京学生联合会党团书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地委学生运动委员会负责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地委学生部负责人、中国社会主义共青团北方区委组织部长兼学生运动委员会书记、区委书记,第四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团中央秘书长、浙江省团委书记、全国济难会党团书记、广东任东江特委书记等职。

他从小聪明,二十年代初,毕业于浦东中学。嗣后升入北平大学文学系求学,1923年加入共青团,领导爱国学生运动。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前夕,杨善南已是北平学生运动的领袖。他热烈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唤起民众参加爱国斗争。“五卅”惨案发生后,他被北平学生界公举为学生联合会北方各省学生的特派员,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并被推选为大会主席。他在大会作报告,号召青年学生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在大会上发言的还有著名的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等。

1926 318 ,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勾结英、美帝国主义提出的要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北平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反动军警对示威学生开枪射击,在天安门前打死打伤许多爱国的男女学生,酿成震惊中外的“三 一八”惨案。杨善南当时是共青团北方区委宣传部长,曾直接领导了这一次斗争。“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编发的材料里,杨善南所写的《北京惨案真象》,认为政府是“诱杀”,“盖段政府已深知十八日爱国民众必有结对赴政府请愿之举,且多为勇敢肯牺牲之志士,一举而歼灭之,实不可多得之机会也。”杨善南被捕入狱,在狱中坚持斗争,英勇不屈。

1927年初,北伐军势如破竹,迅猛发展,当时的政府被迫宣布大赦,杨善南因得恢复自由。他出狱之后立即回到上海,继续战斗。后来又去武汉,出任团中央秘书长。同年6月,《中国青年》刊登了杨善南撰写的纪念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章,报导了大会的经过与问题,是共青团的重要文献之一。

  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和任务,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杨善南作为共青团代表也参加了这个会议。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设立中共中央北方局、南方局;9月初,中央北方局在北京成立,书记王荷波,秘书长蔡和森杨善南担任委员。 1111,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

中国革命转入了新的阶段,党和团中央机关先后迁到上海。

1928年秋天,杨善南调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1929年初,杨善南赴莫斯科参加少共国际会议。会议结束后,在苏联少共国际办的马列学院学习了一段时间。学习结束后,他回上海,仍在团中央工作。1930年,杨善南任全国济难会党组书记。1931年党的第六届四中全会后,由于王明领导的中央排斥异己,杨善南被加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

杨善南要求调回苏区去工作。1931年到广东,翌年任东江特委书记。1932年秋,广东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配合蒋介石中央军的第四次“围剿”,国民党反动派组织强大兵力“围剿”大南山苏区,企图迅速扑灭大南山烘烘燃烧的革命烈火,加紧进攻东江苏区,对大南山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焚烧山林,见人就捕。杨善南、邓拔奇等在极其恶劣、残酷的环境下,转战于大南山之中。

1932 109 ,中共东江特委因暴露转移到林樟村,10日准备在山上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贯彻中央和省委指示,布置反“围剿”工作。会议刚开始,就被国民党反动军队四面包围。与会同志和警卫部队奋力突围,终因寡不敌众,除少数人脱险外,东江特委领导杨善南、邓拔奇、张先等壮烈牺牲。时年,杨善南年仅28岁。  

 

参考:

1、参考《上海青运史资料》总第12辑陈修良的《杨善南烈士生平》一文撰写

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pJFdFsckXNvUthLEbhnU7Kt2pymZdVTn-XBEDaogt_zDsYLx2zWLLC2kYFxCxDHuOHeaVK7UZl2bBmHHynYsK

3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AKDko5o7lc_BFglcsLl9BYwbtelXh5tLxfxGqfgsGLI32ybs8U0VMI22aW43qRsnAoZXiU68mDx4xHknWQKY_

4http://ds.gdhj.gov.cn/hjds/ShowArticle.asp?ArticleID=697

 
张明生 许元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