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素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浦东中学 >>史学素养
坚守医学梦,终成栋梁材——杰出校友孙德建先生采访小记
发布时间:2016-03-01 15:52:41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2,815

2016226日中午,学校文澜楼五楼八角亭,校记者社成员对我校知名校友,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得者——孙德建先生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孙德建老先生是浦东中学1952年高中毕业的校友,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精神矍铄。一见面,他就自豪地拿出自己的获奖证书给我们看,上面赫然写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项目名称为“中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在当时的上海他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据孙老回忆,他读书时酷爱运动,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孙老对于体育的热爱从高中一直延续到了大学,他在大学时还曾在高校运动会中夺得了100米跑步冠军。当时学校条件艰苦,为了训练,他只能在一百多米的操场跑道上来回折返跑,有时甚至因为停不住差点撞墙。如今回到母校,看到母校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十分激动,感慨万千地对我们说:“一回到母校,看到浦东中学现在的硬件设施这么好,我就在想——如果当初就这么好,说不定会出好多国家运动员呢!”

当我们问到,他为何想要从事丝虫病研究时,他讲了一个关于那个年代的故事,原来在上个世纪,大学生的工作都是由国家分配的,“我们医学院108个学生没有一个人的工作是可以自己挑选的”,因为孙老对于体育的热爱,当时所有人都以为工作分配他会被安排留校,研究人体肌肉学。直到放榜的那一天,他才意外地发现自己被分配到了北京。事后他对这个结果进行了揣测,“他们挑中我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的学习成绩每门科目都是A吧。”如此轻描淡写,却足以窥见孙老对学习的刻苦钻研以及对自身的严格要求。说起大学生活,孙老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沉浸在自己青春回忆中,他说,当时的学习都是靠自觉的,大学生们学习都十分用功,你追我赶,竞争十分激烈,当时的图书馆每天都是人,根本没有座位……

孙老还告诉我们,正当他准备好离家的行囊,有关部门打电话告诉他留任上海。孙老幽默地说:“我人没有去北京,但是我的户口却去北京转了一圈。”“那个时候我想北京冷,还特意做了一件皮衣,后来这件皮衣也没派上什么用场。”人生就是这样,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就这样孙老就留在了自己的家乡上海,被分配到上海医学院工作,被指定研究丝虫病。

从孙老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当时全球有几亿人民都深受丝虫病的折磨,我国因为丝虫病而致残的人也不在少数。孙老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的使命,肩负着众多丝虫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殷切期盼。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丝虫病的研究中,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丝虫病在我国被彻底根除,中国也成为了全球第一个摆脱这种寄生虫传染病的国家。他的毅力和坚守为自己换来了这本鲜红的获奖证书,更为中国换来了医学上的重大突破,为许许多多的丝虫病患者换来了一个美好的明天。

特殊年代,个人的命运也许无法选择,但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潜心钻研,为丝虫病研究开创了新纪元。他说,人民的需要就是他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他的需要!

这就是浦东中学杰出校友孙德建的个人信仰,我们知道这也是无数浦中人终生秉持的信念。如今,历史的重担落在了我们的肩上,唯有精于学业,刻苦钻研,才能开创浦东中学的灿烂明天,唯有发愤图强,顽强拼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

今天,浦东中学以许多位“孙德建“们为荣;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努力,踏实学习,秉承”勤朴“校训宗旨,未来浦东中学一定将会以我们为荣!

 

                                              记者社成员:  舒晓新

陈宣谕

 
 
 
 
清明祭扫礼,勤朴永驻心 ——2016浦东中学“祭奠杨公 缅怀先烈”清明祭扫活动 音容宛在 精神永驻——艮老追思会和撒海仪式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