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上午,上海市心理特级教师、孙晓青副校长以“探循校友精神文脉,引领青年教师成长”为题,为我校新进教师带来一场直抵人心的生涯探索之教育伦理课。孙晓青副校长以校史为经、以时代为纬,为新教师们呈现了一场有深度、有温度的“入职第一课”。
培训伊始,一场别开生面的“手掌卡”活动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新老师们在纸上描画手印,写下培训期待,在真诚的分享中,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共同体悄然成型。
一、时代之问:在抉择中探寻为师之“道”
首先,孙晓青副校长以“如果不做老师,你可以做什么?”之问,直击心灵,引发深思。她通过数据、图表与新闻案例,剖析了未来教育人口变动与教师岗位饱和的潜在挑战,引导青年教师树立危机意识,审视职业定位与生涯规划。
随后,孙晓青副校长以“道”字为引,深刻指出:思路决定出路,为师者必先立其“道”。真正的教育之道,应该深深根植于学校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谱系之中。
二、校友之光:以精神灯塔照亮育人前路
“每一栋建筑都是一部活的校史,每一位校友都是一盏精神灯塔。”孙晓青副校长以“博物馆式校园”为载体,带领青年教师走进楼宇背后的历史现场:
炎培楼前,黄炎培先生“教育救国”的誓言铿锵;淦昌楼下,王淦昌院士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身影犹在;文澜楼内,范文澜先生“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如昨。从校主杨斯盛毁家兴学的初心,到黄竞武烈士誓死捍卫国家机密的忠勇,校友们以生命书写信仰,以选择诠释担当。
孙晓青副校长重点讲述了黄竞武、王淦昌、黄万里、钱昌照四位杰出校友的生平。他们从浦中出发,融贯东西,最终成为各自领域的栋梁。面对人生岔路,他们毅然选择为国为民,放弃安逸,践行“勤朴”精神,走出一条艰辛而荣光的生涯之路。
在场青年教师无不为这种胸怀天下、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感染,也从校友的生涯轨迹中汲取了面对职业不确定性的勇气与力量。
三、师道传承: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
“在AI能生成教案、制作课件的今天,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孙晓青副校长以校友精神为基,指出答案正在于“四有”好老师的本色:
有理想信念: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课堂价值关乎未来国民素质。教师应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在史学素养“TIMES”课堂中传承薪火,循脉育人。
有道德情操:教育须有信仰,否则只是教学的技术。校友王淦昌、陈芳允等“两弹一星”元勋的精神,正是高尚情操的写照,应融入与自我、学生、同事和工作的一切关系中。
有扎实学识:黄万里校友因学识渊博而敢于坚持真理。在21世纪的今天,扎实的学识与持续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
有仁爱之心:教师应以仁爱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尊重差异,成全个性。
四、使命在肩:以青春之我,赴教育山海
本次伦理课程,作为学校“四导师制”薪火相传的重要一环,始终着眼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学校从生涯规划启迪与校友精神传承入手,深刻唤醒了青年教师们的使命担当与内生动力。培训后,与会教师一致认为,此次培训不仅是一次对学校史学素养特色的深度探寻,更是一次对自我职业生涯的清醒叩问,为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的新篇章,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相信通过本次培训,浦中青年教师将进一步认识自我、理解学校,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将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为创建上海市史学素养特色高中贡献蓬勃的青春力量。
部分教师培训感悟
(向上滑动)
历史组 高涵:
此次培训,对我而言,远不止于一次入职培训,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寻根与思想启航。学校的历史文脉与我们所面临的时代课题紧密相连,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站立的地方,不仅仅是一所校园,更是一片浸润着先贤理想与校友风骨的教育沃土。
从黄炎培先生的救国理想,到王淦昌院士的隐姓埋名,再到黄万里教授的坚持真理,这些鲜活的身影让我深刻体会到,“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前辈们用生命践行的生动注脚。它启示我,教育的根基在于“人”,教师的魅力,源于由内而外的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所支撑起的职业人格。
展望前路,我深感肩上责任之重,亦觉脚下道路之明。我将带着从这次培训中汲取的力量,以校友精神为灯塔,以终身学习为舟楫,既深耕于课堂,也放眼于未来,努力将自己锻造为一名不负历史、不负时代的教育新人。
地理组 沈佳慧:
作为刚入职的新教师,这次培训让我收获良多。走进浦东中学,我深深沉醉于它那深厚且独特的校史底蕴之中。原来,校园里每一栋看似普通的教学楼,背后都承载着一段熠熠生辉的传奇,站立着为国家无私奉献的杰出校友。王淦昌隐姓埋名长达 17 年,默默投身于“两弹”研制,为国家铸就坚实的国防基石;黄万里不惧压力,直言三门峡水库的弊端,尽显学者的担当与勇气。他们的“勤朴”与“担当”,如同一束束明亮的光,照亮了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全新认知。我深刻领悟到,“教师”绝非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要成为精神火种的传递者。
未来,我会将校友故事巧妙融入课堂,让学生真切 感受到知识背后的温度与力量。同时,我也会带着校史赋予我的坚定信念,主动拥抱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努力成长为既有教育理想、又懂教学方法的“四有”好老师。
撰稿| 高 涵
审阅| 孙晓青
编辑| 戴万成
审核| 吴晓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