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中午,上海市浦东中学见习教师齐聚纯才阁,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师发展培训课。上海市心理特级教师、学校副校长孙晓青老师以一场温暖而有趣的互动开场,带领青年教师们在交流中“看见彼此”,也在学习中思考“教育之道”。
一、从“名字”到“特质”:破冰活动中互相照见
课程开始,孙副校长没有直接进入理论讲授,而是设计了一个“一分钟三特质”互动游戏:每位老师随机结对,用三个词描述对方给自己的印象,并交换彼此眼中的“画像”。短短几分钟,安静与热情、稳重与灵动、理性与感性……一个个鲜活的标签被贴上,也悄然打破了日常工作中“同事外壳”下的陌生感。
“原来我也可以被看作‘高能量’的人!”“我以为自己很内向,没想到别人觉得我很温暖。”老师们在分享中惊喜地发现:每个人都是多面的,而真正的理解,始于真诚的看见。
正如一位老师感悟道:“我们平时只看到彼此工作的样子,今天才发现,原来大家生活中都这么可爱。”


二、从校史到信念:教育者的根与魂
互动之后,孙副校长将话题引向更深的维度——教师的理想信念从何而来?
她播放了《觉醒年代》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片段,又深情讲述了浦东中学抗战校友张明生烈士的故事:这位曾击落敌机的空军英雄,在牺牲前仍心系家国;如今,通过数字技术“复活”的他,得以俯瞰家乡浦东的盛世繁华。“身虽死,心未远”,这不仅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对当代教师的叩问:“我们今天讲台下面对的学生是共和国的未来建设者,虽然大家刚入职杏坛,也需要思考习总书记的教育三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孙副校长强调,作为新时代教师,必须筑牢“四有”根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尤其面对浦东中学学生基础参差的现实,“我们教师可以做的是想方设法去点燃孩子以及家长家长心中的希望,而不是放弃,不是苛责”。


三、从课堂到成长:做“有效教学”的实践者
如何让课堂真正发生学习?孙副校长结合心理学研究指出:积极的心理暗示可提升学生潜能达40%!她倡导与史学素养相关的“TIMES”课堂,设计问题链、搭建学习支架以激活生生交往、师生互动,从而构建“有效课堂”。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以尝试践行“小先生制”,让学生“教别人”从而真正学会。
四、尾声: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生命共舞
整场培训,既凝重又温暖;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操作,让见习教师意犹未尽。孙副校长寄语青年教师:“既来之,则安之,更要乐之。在浦东中学这块有着百年勤朴育人传统的苑地,愿你们既能扎根校史,又能拥抱时代;既能看见学生,也不忘照见自己。”

撰稿| 沈佳慧
编辑| 戴万成
审核| 吴晓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