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届毕业生 陆彧雯
录取院校:上海大学
录取专业:美术学
座右铭:如果生命的脚印终有一天会被时间的尘埃掩埋,那我们就永远不能停下脚步。
曾获荣誉:优秀团干部
我的高中三年充实而美好,有幸遇到一群可爱的好老师,一群友善的好同学,和一个崭新的自己。
高一那年,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是在准备学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发言稿的时候。课本上的文字是抽象的,但学校教给我的史学素养让我跳脱出局限,从更多不同的角度来认知这段历史。于是当站在全校师生面前发言时,我更加努力去传递这份沉重,那一刻,我深切体会到,铭记历史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别样的平台。这份沉重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后来也沉淀在我学习历史学科的道路上,不断激励我前行。
进入高二,我参与了上海解放75周年主题升旗仪式的发言。这一次,校史博物馆里丰富的藏品打开了我的思路,这些来自我们学校、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真实细节,让宏大的历史事件变得亲切可感。当我站在国旗下讲述这段黎明前的历史时,不再是复述教科书的内容,而是带着在校史馆里感受到的温度和细节以及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让讲述更有力量与深度。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历史不仅是过去,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需要我们去讲述和守护。
高三冲刺阶段,作为艺术生,文化课学习的压力陡增。政治、历史、地理的知识点纷繁复杂。学校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和老师们的倾囊相授,让我在等级课的学习中能更快地抓住脉络,理解深层关联,甚至更加热爱这些学科。更令我欣喜的是,对艺术的理解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升华,我开始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艺术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些跨学科的思考方式,很大程度上源于学校史学素养特色课堂的熏陶下。
回望高中三年,学校的史学素养教育,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认识世界的道路。它提供的不是干瘪的知识点,而是鲜活的史料、真实的情感、思考的框架。它让我懂得从具体细节理解宏大历史,让我在学习中游刃有余,更让我在追求艺术梦想时,内心多了一份对历史与人文的敬畏与思考。最后,我想引用《关于地球的运动》中阿尔伯特的一句话激励学弟学妹们:“怀疑着前进,坚信着回头,朝着美,向着光,不断求索。”
25届毕业生 叶婧颐
录取院校:上海理工大学
录取专业:设计学类
座右铭:尽力而为,尽兴而归。
曾获荣誉:校三好学生、学习进步奖、学习优秀奖
坦白而言,我带着一丝遗憾步入浦东中学的大门,但所幸在这里遇到认真负责的老师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同时学校浓厚的史学素养特色课程让我收获了丰富的高中生活与满意的成绩。
高一,我并未很好适应高中繁忙的学业压力,我也有过迷茫甚至是想放弃的念头。好在在史学素养特色课堂的启迪下,我学会了针对问题,一步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老师们的鼓励与指导下,让我重新有了信心迎接道路上的每一个挑战。
高二,我参与了科技考古选修课,我了解到了考古遗址以及现代地质勘探知识,并亲手体验了考古发掘。这段经历不仅培养了我团队协作能力与动手能力还让我体会到考古的魅力,从中我更学会了如何运用历史学、考古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这种跨学科的史学素养培育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与此同时,我的成绩也慢慢步入正轨,在学期末更是获得了三好学生的荣誉,与我而言这是极大的认可,更让我坚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高三是充实但快乐的一年,集训结束后一模春考接踵而来,长时间没有接触文化课的我倍感忧虑,班主任王老师告诉我要放平心态,因为秋考才是最后的目标。在备考的这几个月里,我真正体会到学校育人方式的精髓。课堂上老师们通过多元评价与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引导我们运用史学思维理解各科知识,培养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课后老师们更是用休息时间不厌其烦地为我解答疑惑,帮助我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更有力量面对高考。最后让我收到理想大学的通知书,开启新的篇章。
回想起高中三年的时光,汗水与泪水交织,拼搏与坚持并存,学校的教育让我明白,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品质和人格品格的塑造。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挫折而放弃,尽你所能地交出答卷不留遗憾。高考结束,你将收获一个灿烂的夏天,可以静下心来读几本一直想读却没时间翻开的书;追完那些曾经因为学业繁忙而错过的影片;去自己心生向往的地方旅行,感受世界的美好。
25届毕业生 陈旭罡
录取院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录取专业:软件工程
座右铭:不要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在这个知了鸣唱、树影摇曳的夏天,我站在了高中生活的终点线前。回望这三年在浦中的时光,心中百感交集。
初入浦中时,我的成绩并不突出。可未曾想到高中三年成了我学习的转折点,尤其对理科产生了浓厚兴趣。除了知识本身的吸引力,浦中老师们独特的教学方法功不可没——而其中,史学素养的融入让我的学习之路更添深度。老师们总在新知识讲授前铺垫科学史故事:物理老师讲解自由落体时,会让我们了解伽利略当时研究的心路历程;化学老师教授元素周期表时,则播放门捷列夫研究的短片。这些历史背景让我们懂得,每个公式背后都凝聚着科学家们无数次实验与修正的心血也让我明白科学探索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反复试错中前行的过程。
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史学思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数学老师经常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他在讲解函数题时,时常利用Desmos网站将抽象的函数表达式具象化呈现;在讲立体几何时,也会采用多种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立体图形。语文老师则是一遍又一遍的为我们讲述答题思路、作文技巧,使我们牢记于心。外语老师则时常鼓励我们有问题就大胆的提出,然后都会耐心地为我们解答。老师们的教学里,藏着对知识传承的重视,就像历史长河中知识的积累与传递,让我学会沉下心来循序渐进。
高三的教室总是格外安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堆满书本的课桌、写满演算过程的草稿纸、同学间的相互辅导——这些片段已深深铭刻在我对浦中的记忆里。站在毕业的门槛上,我向浦中的老师们表达深深的谢意,你们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并将校训“勤朴”和校箴“克己互助”也如同历史留下的箴言,深深铭刻在我们心中。
如今,这满载收获与感动的三年时光已然翻至终章。我小心地合上这本厚重的青春之书,将它珍藏在心底。前方的道路或许充满未知,但我已不再是那个初入校门时迷茫的少年。浦中教会我的,不仅是书本上的定理与公式,更是从历史中汲取的面对挑战时的思考方式与探索勇气。那些在课桌上刻画的梦想,此刻已化作指路的星辰——我将带着这份沉淀的信念与力量,坚定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书写属于我的下一个篇章。
25届毕业生 耿磊
录取院校: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录取专业:数字经济
座右铭: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高中三年的生活转瞬即逝,我也即将迎来新的大学征程。首先在这里感谢母校浦东中学的栽培以及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与尊尊教导,助我考上了一所自己较为满意的大学。
初入校园,我就被这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所吸引:古朴的建筑,历史悠长的博物馆以及多元的选修课程与社团活动无不体现了浓厚的史学素养特色。同时在学校史学素养特色的课程与活动的熏陶下,拓宽了我的视野,培养了我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漫步校园,科创实验室的墙壁上,历代校友的辉煌成就激励鼓舞了我,我,使我在高一的选修课程中选择了物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充分运用史学素养的“四学五步法”:立问题,找依据,辨真伪,深探究,出结论,这对我们的课题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次的研究加强了我实践中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
记得高一时,我的成绩一直处于中游偏下。高二时,我的成绩相比高一有了起色。特别是数学,金老师不同的讲课方式使我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升了自信心,数学成绩也逐渐变为班级前列。
高三是最令我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的成绩突飞猛进。高三的学习,节奏快,压力大,每天都在纠错和复习中度过。老师的悉心指导使我们保持复习节奏,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数学课上,高老师细致入微地讲解着每一道题,从简单的再到难题总是耐心讲解,保证同学们都能跟上节奏;语文课上,王老师总是能把握关键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课上,陆老师总能及时指出英语考试的关键丢分处进行讲解。同学们认真学习,相互请教问题;和同桌相互补短激励。这些共同为我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助力我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青春短暂且美丽。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珍惜当下的校园时光,努力学习,无论结果,全力以赴便问心无愧。最后祝母校越办越好,桃李天下,芳香四季;祝学弟学妹前程似锦,在盛夏不留遗憾。
25届毕业生 钱欣颜
录取院校:湖南理工学院
录取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座右铭:条条框框无法困住想要盛放的愿望。
曾获荣誉:校“勤朴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学习进步奖
在浦东中学学习的三年,是一场漫长而充实的跋涉。从初入校园时的懵懂,到如今高考结束后的释然,这段时光不仅是对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意志的磨砺。回望这一路,有挑灯夜战的疲惫,有成绩起伏的焦虑,也有突破自我后的喜悦。
学习的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高一时,面对陡然增加的课业压力,我曾陷入迷茫,不知如何平衡各科时间;高二时,随着知识难度的提升,理科的复杂题型让我屡屡受挫,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学会了调整心态,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校注重史学素养的培育,校史中众多校友在逆境中坚守奋斗的记载,更像一盏盏明灯鼓舞着我前进。我开始整理错题本,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一点点攻克薄弱环节。每一次小测的进步,都让我更加坚信:努力不会被辜负,坚持终会带来改变。
高三是最具挑战性的一年,紧张的氛围、密集的考试,让人焦虑,喘不过气。模拟考的失利曾让我陷入短暂的自我怀疑,但我告诉自己,高考前的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最终站得更稳。于是,我调整节奏,不再盲目刷题,而是回归基础,查漏补缺。晚自习后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抬头望着星空,心中默念着:“再坚持一下,就快到了。”
终于,高考如期而至 提笔作答的那一刻,三年的积累化作流畅的书写。当最后一科结束的铃声响起,我长舒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这段奋斗的岁月已让我无憾。回首在母校求学的时光,感恩老师们的悉心栽培和同学们的相伴相助。正是这片沃土孕育了我们的梦想,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愿母校桃李满天下,薪火永相传。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愿你们珍惜当下,勇敢追梦。
25届毕业生 朱铭宸
录取院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录取专业:播音与主持学院
座右铭: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曾获荣誉:2023 学年“强国复兴有我”浦中朗读者大赛一等奖;2022年“浦中朗读者--铭记历史永祈和平”铭记南京大屠杀85年朗诵比赛二等奖;校三好学生
高中三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回想起这段时光,我总是感慨万千。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学校开设了丰富多样的史学素养特色课程,还有各类精彩纷呈的特色社团。其中,英语配音社成了我学习播音主持的启蒙之地。在平衡学业的同时,我还抽空练习播音主持,并将之视为日后的专业发展方向。得益于学校特色课程的培养,使我在播音主持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史学思维与语言艺术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特色。
另外,学校也为我们提供了多样的舞台,使我能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能力。犹记得2022年,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 “浦中朗读者 —— 铭记历史永祈和平” 朗诵比赛。当我站在舞台上朗诵时,那段沉重的历史仿佛在眼前一一浮现,我的声音也因此充满了情感与力量。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声音不只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传递历史记忆的载体。2023年,我又报名参加了 “强国复兴有我” 浦中朗读者大赛。通过回顾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感受先辈们的奋斗历程,我在朗诵时多了一份对时代的责任感,最终荣获一等奖。这些与历史、时代主题相关的朗诵活动,让我在提升播音技巧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历史的认知,增强了对家国的情怀。正是学校的培育,让我能够将历史的厚重感融入到艺术表达中,使每一次朗诵都成为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高中三年的学习中,非常重要一点在于勤思考,在思考中打破对知识的懵懂,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才能尽快找到自我不足,这里要谢谢我遇到的各科老师认真负责,帮助我们思考,解决我们的疑虑从而促使进步,秉持着勤朴的校训,才有每个浦中学生的上岸!最终,虽有遗憾,不过成功考入了上视觉也算一个不错的答卷。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各科负责的老师,是他们让我坚定的走完高中生涯,这三年留下的点点滴滴回忆永远在我心中荡漾着色彩。
25届毕业生 姚凯文
录取院校:上海建桥学院
录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座右铭:在成为任何人之前,先成为你自己。
曾获荣誉:“未来杯”上海市高中阶段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赛三等奖;“未来杯”科技大赛(区级)二等奖;校“勤朴标兵”优秀班干部;校三好学生;2025届校优秀毕业生
高中三年,是被史学素养浸润的三年,是在历史智慧中成长的三年,是收获精神厚度的三年。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从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懂得以史为鉴、有担当的青年。我由衷地感谢学校和老师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给予的指引,感谢同学们在传承校史精神中结下的情谊,感谢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
回顾在浦东中学学习的三年间,我非常幸运地来到这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并且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历史风貌。优秀的教资团队是我在学习上的一颗定心丸,初入高中,正是老师们用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和蔼可亲的言语,引导我继续前行。漫步校园时,杨斯盛故居(校史博物馆)的青砖黛瓦总在无声诉说历史 —— 那些记载着 “毁家兴学” 壮举的史料陈列,那些刻着 “勤朴” 校训的老物件,让我逐渐明白 “克己互助” 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前辈用行动书写的精神密码。担任班干部时,我常以校史中优秀学长的服务事迹为镜,学着在琐事中践行责任,这份从历史中汲取的担当,成了我获评 “优秀班干部” 的底气。
学校的史学培育更藏在课堂与实践的细节里。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我在高二参加的张老师开展的有关物理理论与实验的选修课程,他教会我将学科知识与历史脉络结合,让我养成了 “追根溯源” 的思维习惯。在他的帮助下,我有幸荣获市级科技大赛奖项。
展望未来,我满怀憧憬与信心。即将踏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习,我深知这个领域的技术革新瞬息万变,但高中三年培育的史学素养教会我:所有创新都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我会带着从杨斯盛故居读懂的 “坚韧”,带着从校史中习得的 “传承与突破” 的智慧,在代码世界里深耕。牢记 “克己互助” 的精神,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追求卓越,让成长始终带着历史的厚度,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当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想想杨斯盛先生“毁家兴学”的赤诚之心;当你们在人际交往中迷茫时,请铭记“克己互助”的校箴。相信经过浦中三年的浸润,你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各自的道路上发光发热,为母校争光添彩。
-end-
供稿| 陆彧雯、叶婧颐、陈旭罡、钱欣颜、耿磊、朱铭宸、姚凯文
组稿| 顾嘉虹、戴万成
编辑| 戴万成
版权所有:上海市浦东中学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高科西路1105号
电话:50779448 备案号:31011502006273 邮编:200125 技术支持:上海师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