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史学素养特色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浦东中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设系列大学先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更深入的史学学习体验,引导他们将史学智慧融入当下生活,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依托华东师范大学雄厚的学术实力,双方合作开设了《历史与公众生活》《毛泽东诗词与中国现当代史》《电影中的中国当代史》《中国近代著名企业家历史》《考古发现与人类文明史》等5门大学先修课程。
课程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黄爱梅、刘建平、刘彦文、肖琦、赵崧杰、赵晋、赵四方等教授团队与浦东中学历史组戴万成、张汝君、夏文杰、高涵、张梦宇等教师团队联合授课,通过小班化、探究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术潜能,提升史学思辨水平。
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多元,涵盖史学理论、研究方法、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和跨学科研究等多个维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更让学生提前接触高校教学内容,为其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此次合作是浦东中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学校将不断探索大中学协同育人新路径,努力培养更多具有深厚史学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高二(5)班 王天麒:这学期有幸参加了华东师大教授带来的大学先修课《历史与公众生活》,让我对历史学习有了全新认识。教授们用生动案例教会我们辨别史料真伪,强调要坚守“良史观”——既要有追求真实的职业操守,也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这门课点燃了我对历史的热情,让我明白学历史不仅是背书本,更重要的是培养严谨思维,未来希望能用历史智慧为社会做贡献。
高二(7)班 杨蒙淇:本学期参加了大学先修课程——《历史与公告中生活》的学习,让我提前感受到了大学历史课堂。赵四方教授强调的“多角度分析事件”的方式,教我们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惯性。这门课让我明白,史学素养不是高深学问,而是让理性思考成为生活本能。
高二4班 陈俊霖:在《毛泽东诗词与中国现当代史》这门大学先修课中,刘教授以诗词为线,串联起毛泽东从青涩少年到暮年长者的完整人生轨迹。这门课程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诗词的魅力,更让我们对中国现当代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体会到了跨学科学习的魅力。
高二(3)班 邹昊泽:《电影中的中国当代史》这门大学先修课程让我明白,电影不仅是艺术,更是时代“活档案”。从《白毛女》控诉旧社会,到《李双双》反映集体主义,再到《英雄儿女》的革命英雄主义,每一部影片都映照出新中国在探索道路上的变迁。电影的发展轨迹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当代史,它让我学会透过光影艺术解读背后的历史叙事,体悟电影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高一(1)班 江子豪:在《中国近代著名企业家历史》这门大学先修课上,赵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人群体的起源和发展。老师提到了徽商和晋商,这两个商人群体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他们不仅互相帮助,还联合起来建立了会馆和行会。会馆是商人们进行交易和暂时歇脚的地方。这门课激发了我对相关课题探究的兴趣。
高一4班单祉睿:《考古发现与人类文明史》这门大学先修课带我真正走进了考古学的世界。黄教授用“方法、证据、价值”三个关键词,让我明白考古不是挖宝,而是用科学手段还原历史真相。最让我震撼的是“人类如何迈出文明第一步”的课堂讨论。以前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但在老师引导下,我们发现答案竟藏在“制造工具”里,这种探究过程十分有趣,也让我对考古这份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撰稿、编辑| 戴万成
摄影| 张汝君、夏文杰、高涵、张梦宇
审核| 吴晓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