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诵读
——红楼遗梦
浦东中学 高二(6)班 刘卫唯
在如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文学市场,“名著”却像一颗耀眼但同时被重重“文学沙砾”埋没的珍珠般难能可贵且难以寻觅。人说“乱世出英雄”,同样的论调,我想放在名著身上同样可行,因为名著就是必须在“乱世”这样的一种条件下才能得以被创造进而被升华。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都创作贯穿于明初至清末年代,而杂剧、小说的创作确实是兴起于明清时代,可为什么偏偏是在明清时代?从时代大纲而言,明清正处于封建君主制度的最后两个王朝,当时君王昏庸、连年战乱,致使举国上下民不聊生,百姓有苦难言,于是杂剧、小说兴起了。四大名著的流行正是由于它们都或多或少影射了当时的黑暗政治制度下百姓生活的艰苦。然而,我却独爱《红楼梦》这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兴衰史。
不同于《水浒传》的情节跌宕,《三国演义》的历史白描,《西游记》的妖魔横行,《红楼梦》更贴近于黑暗政治制度下人们真实的生活,国家政治破败下百姓家的兴衰。况且单从作者而言,曹雪芹的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而《红楼梦》是其一生经历的侧面描写。
小说伊始作者已经在开始影射。古时,大宅的当权者都为男子,可全书除却主角宝玉外,其余男性角色都甚少露面,且个个都有着不同的缺点,这些影射出当时社会,当权者表面掌握实权,实际心却不在朝纲之上,致使大权旁落在了身边的小人身上。而那些个小人也都各具特色,由精明如王熙凤、敏感如林妹妹、柔弱却有心计如薛宝钗等。但正如当时清朝末期的政治黑暗、统治腐败看来,《红楼梦》最后的悲剧结局早已经尽在不言中了,既然真正的当权者已经无法掌握政权,那么即使身旁的小人再怎么长袖善舞,王朝的灭亡已是必然,那么再看《红楼梦》结局的宝玉出家、林妹妹含恨而死、王熙凤草席卷尸倒也算是坦然了。
名著真正的含义不在于它内容多么的丰富精彩,而在于其内容覆盖下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红楼梦》中贾府的兴衰影射了当时清朝末期的兴亡,贾府中众人的命运正如清朝末期百姓的生活缩写,他们寄生于清朝,随朝代兴而兴,随朝代败而苦。这才是曹雪芹真正想要向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末,以“太虚幻境”的门联为结尾,其中深意,引人深思。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