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活动家、新闻教育家——马荫良
1922届高中毕业生
马荫良(1905~1995),字一民。江苏松江县(今属上海市)人。曾任《申报》经理、代总经理、总经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教授、系主任、《申报》整理委员、《新闻日报》管理委员、华东新
民国十一年七月(1922年7月),从上海浦东中学毕业(与王艮仲是同学),民国17年(1928年)7月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同年8月进《申报》工作,任史量才秘书。
民国19年(1930年)任申报馆经理,年仅25岁,是上海各报经理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最热衷于改革的一位,同陶行知、黄炎培、戈公振一道,协助总经理史量才对《申报》进行了一番革新。首先是机构上的调整,于1931年成立了总管理处,下设设计和总务两部。总务部由史量才兼任主任,马荫良任副主任,而设计部则由黄炎培和戈公振主持。他们又邀请陶行知任总管理处顾问。陶行知与马荫良在《申报》共事时,谊兼师友,二人经常切磋交流,对《申报》言论版面提了很多具体建议,还纷纷为《申报》创刊60周年活动和编印《申报年鉴》出谋划策。在马荫良的鼎力支持下,陶行知当时还为《申报》副刊《自由谈》撰写了杂文《斋夫自由谈》,而另一部长篇教育小说《古庙敲钟录》也在教育版登载。
创办《申报月刊》、《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年鉴》、《申报》新闻函授学校,并支持《申报》副刊《自由谈》刊登鲁迅杂文与其他左翼作家文章。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宋庆龄痛斥蒋介石“对外消极投降,对内暗杀邓演达等革命志士”。马荫良协助史量才将这篇揭露国民党卖国投降的《宋庆龄宣言》在《申报》上全文刊登。史量才也因为这起事件遭遇不幸,于1934年,在沪杭国道上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民国23年(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马荫良任申报馆代总经理。
1937年初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日寇侵华企图愈来愈明显。马荫良派遣记者俞颂华和孙恩霖两人,取道西安,秘密前往延安,向毛泽东、周恩来等了解中共方面对未来抗日战争的立场。他以周密的安排为前方记者保驾护航,使他们在延安的采访得以顺利开展。特派记者俞颂华和孙恩霖在延安获悉中国共产党全力参加抗战的意图,返沪后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然而,这些珍贵稿件的发表也非一帆风顺。当时,国民党新闻检查官竟向《申报》提出了删节的无理要求,甚至不允许在《申报》发表。马荫良据理力争,才得以使《从西安到延安》的采访见闻和一组根据地照片刊登在《申报周刊》上。
“八·一三”淞沪抗战后,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为“孤岛”。上海出版的中文报纸,敌伪规定须经过新闻检查。马荫良毅然决定将《申报》停刊。1938年马荫良又辗转汉口和香港两地,创办了《申报》汉口版和香港版,在香港版上发表了毛泽东分析时局的重要文章《论新阶段》,坚持抗日宣传。同年,在他率领下,《申报》挂美商哥伦比亚出版公司的招牌,回师上海,恢复出版,依然强调“主和即汉奸”、“媾和即灭亡”的抗日观点。马荫良也因此成了汪伪政府的“眼中钉”,被列入了通缉名单,不得不移往馆内工作。1941年,日军进驻上海租界占领申报馆,马荫良被迫离馆。可以说,马荫良主持《申报》期间,从未动摇过爱国立场。民国31年(1942年)3月开始编纂《德华标准大辞典》,翌年应聘为上海私立大同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已从报业第一线退下来的马荫良并没有远离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而是转而投身到了新闻教育工作中去。他曾担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教授、系主任。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由马荫良昔日手下干将俞颂华创办于四川璧山,后来迁至苏州拙政园。俞颂华盛情邀请具有丰富办报经验的马荫良到系里任教,马荫良欣然答应。担任系主任期间,马荫良聘请了知名作家、记者曹聚仁来系里执教新闻采访课,大受欢迎。而马荫良则在自己所教授的《报业经营与管理》专业课上,结合自己任《申报》总经理的亲身经历进行生动讲解,激发同学对报业管理的兴趣,同样好评如潮。马荫良在课上举了《申报》设立广告审核部门,防止虚假广告坑害读者的实例,反复告诫学生从严办报,也令学生颇受启发。在学生眼里,马荫良总是平易近人,很少疾言厉色,始终是一位勇于任事而又和蔼可亲的长者。
马荫良在社会教育学院先后培养了200多个学生,著名新闻史学家、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就是他的高徒。在学校时,方汉奇在报史研究方面的才华引起了系主任马荫良的注意。他大学毕业后,已调任上海新闻图书馆馆长的马荫良慧眼识珠,邀他到该馆担任研究馆员,负责《申报》史的整理工作。方汉奇感慨地说:“通过这些报纸我好像把清末民初的社会历史经历了一遍,心里非常有底,对我后来从事中国新闻史的教学研究,一辈子受用。”
马荫良积极参与创办上海新闻图书馆。上海解放后,申新两报停办,馆舍和印刷设备交于解放日报使用,两报的老新闻工作者需要另行安置,遂有创办上海新闻图书馆之议,专以收藏各种报纸为主,经费由解放日报、新闻日报负担。马荫良担任馆长,该馆藏有全套《申报》和其他500多种报纸,以及史量才私人的全部藏书。担任馆长的马荫良始终兢兢业业,直到这个图书馆最后并入上海图书馆为止。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任《申报》整理委员、《新闻日报》管理委员、华东新
马荫良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认真负责,全力以赴,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无论对朋友、对学生,都能融洽相处,平易近人,即使对晚辈也很少疾言厉色,始终是一位用于任事而又和蔼可亲的长者。他在写给他的学生中说,“陶行知先生与我在《申报》共事,谊兼师友,赠我一纸:‘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置之案头,沁人胸肺,对我的教育与帮助极大。”这确实是他立身处世的准则和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