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浦东中学 >>校友风采
王菊生
发布时间:2015-04-27 13:52:44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29

染整专家、教育家——王菊生

1936届校友)

 

王菊生( 19171030—),浙江嵊县人,无党派人士,著名染整专家、教育家1953年曾荣获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956年又被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先进生产者。曾任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曾年任国家科委纺织专业组成员纺织工业部染整工程专业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纺织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染料学会理事等职。

王菊生,1930年到上海求学。相继在圣约翰青年附小和浦东中学读书,学生时代,正当国难深重,当时邹韬奋等所主编的《生活》《大众》等进步书刊杂志,对他一生影响很大。

1936浦东中学高中毕业,相继进入上海大夏大学和东吴大学攻读化学。1941年初毕业留校任化学系助教。后到上海生化药厂任化学师,然后到上海黎明化学厂任技术副厂长,兼任佑宁药厂合成部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王菊生进入上海第一印染厂工作,任印花车间主任。

参与护厂,技术革新

新中国建立前夕,地下党组织发动护厂运动,他积极支持并参加这一运动,与工人一起,对车间的机器设备进行清点、保管,迎接人民解放军。新中国建立后,王菊生在上海第一印染厂任车间主任、总工程师、副厂长等职。任职期间,王菊生经常深入车间,在机器旁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研究,搞技术革新,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并建立、健全质量检查制度,完成了多项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为此,他荣获1953年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954年和195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上海市工交劳动模范,1956年又被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先进生产者。同年王菊生调纺织工业部工作,并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莫斯科国际染料、助剂会议。

科学研究,填补空白

19578月,为了加强高等院校的建设,王菊生由部机关调至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中国纺织大学)任纺化系染整教研室主任。由于他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他的教学能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教学效果良好。

197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防化部和纺织工业部联合向学校下达研制军用透气防毒内层材料的任务,以赶超当时国际上先进的透气防毒性能品质为研究目标。王菊生和由他主持的课题组全体人员通力合作,在几乎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写出了透气防毒服内层材料的特性要求报告,得到有关部门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评价。王菊生提出新的方法,并经过试验获得了成功,生产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在国际上独一无二的新型防毒材料。1982年总参防化部和纺织工业部联合组织技术鉴定,认为用国内材料制成的透气防毒服,在防毒性能和炭层牢度等主要指标方面,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1984该项目获纺织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6年,在斯德哥尔摩国际防护材料会议上,中国首次展出了这种自行设计制造的透气防毒服,得到国外专家推崇。英国权威研究机构取样测试后承认,我国的透气防毒服的防毒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价格低廉,生理舒适性大大优于英、美、法等国产品。1985年起,王菊生又致力于苎麻纤维性能和染整工艺的研究,从理论上找到原因,提出改进措施,通过部级鉴定,得到染整界同行的高度重视。

王菊生在长期从事教育的同时,坚持积极开展科研工作,除上述成就外,还取得了多项成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科学管理,提高效能

新中国建立后,工人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作为一个技术管理人员,王菊生深感工人的积极性必须与严密的科学管理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印染厂的工序多,技术复杂,生产速度快,各个车间、工序之间相互牵制,稍有疏忽,便会出现无可挽回的质量事故。王菊生每天上班都要先到车间检查生产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任印花车间主任期,发现印花布搭浆、复印问题严重,经他细心观察,主要是由于印花机跳刀造成的,后来在工艺上采取了措施,定时换刀,定时换浆,防止了跳刀的发生,避免了搭浆、复印的疵病,次布率从5.49%降低到1.74%左右。并且,他还解决了大红印花布出现的黑条问题等。创立出一套简便易行的快速化学测定法,使生产现场的工艺质量及时得到反馈,工艺参数得到有效监控,从而避免大的质量事故的发生。同时,王菊生又对印花机的运转总结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操作法,使印花质量大大提高。他还对染辅料进行筛选,既防止和减轻了某些品种对织物的日晒脆损,又合理选用低廉的染料和化学药品,以降低生产成本。他共计完成了十多项效果显著的技术改革项目,对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

    注重教育,扶掖后进

1960年,华东纺织工学院从染整专业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王菊生作为我国染整学科第一批研究生导师,负责具体指导。王菊生在为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时,将“有机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机反应机理”、“数量统计”等作为必修课程列入计划,并亲自授课。他在讲授有关技术理论课程的同时,还特别重视研究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不仅亲自辅导他们的专业英语学习,并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读、听、说、写的能力。在指导研究生的同时,他积极鼓励和组织当时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一起参加听课和实验,提高他们的专业基础水平和实验技能。这些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以后已陆续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或学科带头人。选择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项目作为研究生论文的课题,这是王菊生选题的指导思想。

他认为,应该选定对发展生产和培养学生都有实际意义的课题,作为工科院校研究生的课题,达到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目的。他所选择的课题“羟甲基酰胺醚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几乎与国际上权威人士的研究同时起步。“均三嗪活性染料有效成分的测定”等,对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都有实际应用价值。这些课题的研究结果,得到印染界专家的高度评价。1960年被光荣评选为上海市文教先进工作者
    1987年初,经批准中国纺织大学在染整专业设立博士点,王菊生是我国染整学科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1992 年初,学校又被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同年9月,第一位博士后进站工作,王菊生又作为指导专家具体负责指导工作。王菊生教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从开题报告到毕业论文,他都要亲自逐字逐句修改推敲,要求实验数据准确、可靠,反对盲目引用那些未经验证的“观点”、“论据”。凡是熟悉王菊生的人,都知道他不但严格要求学生,也严格
要求自己,在学术问题上更是毫不马虎。1994年退休后,仍不断关心教学与科研工作。

    染整工艺原理是轻化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981年,由东华大学(当时的华东纺织工学院)王菊生和孙凯教授主编、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全国统编教材《染整工艺原理》共4个分册。30多年来,这套书一直是全国相关高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叶馥荪 王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