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校园
校友烈士纪念碑
发布时间:2019-03-20 15:58:54   发布人:学校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4,731

校友烈士纪念碑建于浦东中学90周年校庆前,1997年上半年完工,座落于“校训墙”后东北处的翠柏之中。碑中凸现部分,系猎猎招展的五星红旗,昭示着校友烈士为国捐躯、壮志未酬的信念、抱负。其余部分为黑色大理石,镶嵌着校友烈士的遗像,镌刻着校友烈士的生平、事迹。

2007年下半年恰逢学校100周年校庆,承蒙1966届校友谷海鑫捐助,学校在原基础上对纪念碑进行扩建,增补校友烈士,遂呈现貌。截止目前,已发现近三十位烈士校友。

现将部分校友烈士简介如下 :

革命烈士——殷夫(二十年代校友)

殷夫烈士生于1910年6月,浙江省象山人。原名徐白,又名白莽,家境殷实。1926年7月转入浦东中学,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被捕关押3个月。在狱中作诗《在死神未到之前》,长达500多行,曾刊登于《太阳》月刊。1927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左联”初期最有战斗力的革命诗人。在《萌芽》等左联刊物上发表了《血字》、《别了,哥哥》等著作。因写稿结识鲁迅,受到鲁迅器重,被鲁迅称誉为“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又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1931年1月17日,因叛徒告密,被英国巡捕逮捕。同年2月7日深夜被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杀害于上海龙华荒野,时年仅二十一岁。

 

革命烈士——胡也频(二十年代校友)

胡也频烈士生于1905年,福建省福州市人。幼年时读私塾,后进教会学校读小学。1920年春,到上海进浦东中学读书,一年多后到天津大沽口海军预备学校学机械制造。1924年,胡也频开始创作小说,在《京报》的副刊《民众文艺周刊》发表《雷锋塔倒掉的原因》一文,引起鲁迅的关注。他曾一度出任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因不满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不久便辞掉了工作,以卖文为生,重新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曾到济南省立高中任教,积极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普罗文学,深受学生爱戴。1930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8日凌晨,和殷夫、柔石等五烈士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荒野,时年26岁。

 

革命烈士——陈培仁(二十年代校友)

陈培仁,又名陈祖尧,生于1902年,广西贵县人。1924年夏,陈培仁在贵县中学毕业,旋即进入浦东中学特别班学习。他一面读书,一面参加群众革命运动。在“五卅”惨案发生后,积极投入爱国斗争,表现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1925年考入上海大学,参加中国共产党。陈培仁曾担任中共广西贵县县委书记。1928年3月26日英勇就义,时年26岁。

 

革命烈士——何挺颖(二十年代校友)

何挺颖,1905年5月出生于陕西省南郑县。1924年来到上海,进浦东中学特别班学习,嗣后又考进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1925年5月参加“五卅”运动,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转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何挺颖曾在北伐军部队任团指导员、营党代表、团党代表、师政委。1929年1月14日,何挺颖随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1月下旬,何挺颖在江西大庾战斗中身负重伤,转移途中又遭敌袭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4岁。他为“支部建在连上”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18-革命烈士纪念碑.jpg 

校箴石 学校宗旨书暨八大训育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