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毒品,关爱未来

高一(6) 黄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远离毒品,关爱未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危害极大,一旦接触,将会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相信大家见过吸毒者的照片,他们大多面黄肌瘦、精神萎靡,这是吸毒的典型特征。对个人而言,吸毒不仅危害身体健康,因吸毒导致家破人亡的也并非个案。于社会而言,吸毒会破坏社会生产力,并且毒品活动易加剧诱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给社会治安带来巨大威胁,甚至有青少年因认知缺乏,也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而戒毒也并非易事。一旦出现毒品精神依赖后,即使经过脱毒治疗,要完全康复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对毒品的依赖性难以消除,这也是许多人戒毒后一而在、再而三复吸毒的原因。

近年来,毒品让艺人“翻车”的新闻亦是屡见不鲜。1021日,中国警察网微博发文,再次强调“吸毒艺人不得复出”应成为社会共识,并对涉毒艺人进行了批评。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认识到涉毒艺人恶劣的社会影响,共同抵制。

青少年群体涉世未深,对毒品的害处基本是道听途说,缺乏系统性认识,易在好奇心的趋势下尝试吸毒。当今社会鱼龙混杂,如交友不慎,加之学习压力重、情绪无法得到释放,极易染上毒瘾。因此,我们应建立起对毒品的正确认识,积极上进,不结交社会人士,坚决抵制毒品。

提起《无间道》、《湄公河行动》,大家眼前是否浮现出缉毒警察的“硬汉”形象?实际上,缉毒工作远比电影中的惊险,危机四伏。他们坚守在缉毒第一线,日日行走于刀尖。与毒贩搏斗、卧底十年深入虎穴,是缉毒工作的家常便饭。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为防被人报复,亲朋受牵连,牺牲后甚至无法立碑。

追溯我国禁毒的历史,上可追溯至林则徐。1839年,广东虎门烟雾缭绕,拉开了中国人民与鸦片的斗争。下至当今,提起贾巴伍各的名号,或许并不响亮,但这位缉毒英雄应当永远被我们铭记。他生前立下赫赫功绩,却倒在了毒贩的枪下。还有无数缉毒警察隐姓埋名,默默坚守在城市与边境的岗位。面对毒贩的枪林弹雨,他们义无反顾冲上前,以血肉之躯化身为打击犯罪的铁拳。

电影《湄公河行动》里面有句话:“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无数勇敢的人把黑暗挡在了你看不见的地方。”

致敬先烈,不负期望。打击毒品、远离毒品犯罪,让我们携手,共同守护这片净土。


robots